亚圣嗣孙翰林五经博士元蒙恩赠封父母
尼邱降神圣,鸿化流无疆。
三迁毓明德,重光丽秋阳。
周辙竟不西,斯贤复遑遑。
坐令百代下,掩卷悲齐梁。
博士几叶孙,逢时迈虞唐。
通籍联禁从,鸣玉司烝尝。
仍于报功典,再衍酬恩章。
煌煌紫鸾书,照耀东山傍。
逝者不可作,萱枝独芬芳。
永怀五鼎意,先后同悲凉。
予亦章甫士,诗书沐馀光。
顾兹盛明典,何以称褒扬。
共惟神明胄,允矣万夫望。
惟圣始孝弟,惟皇眷忠良。
怀哉复何言,尔祖训有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尼邱(ní qiū):山名,在山东曲阜县东南,这里代指孔子诞生地。
- 鸿化:宏大的教化。
- 三迁:孟母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迁居三次。
- 毓(yù):养育。
- 明德:美德。
- 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
- 秋阳:秋天的阳光,喻指光明。
- 周辙:指代周朝的政治主张。
- 遑遑(huáng huáng):匆忙不安定的样子。
- 博士:古代学官名。
- 叶孙:子孙。
- 逢时:遇上好时机。
- 迈:超过。
- 虞唐:唐尧与虞舜的并称,这里指尧舜时代的盛世。
- 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
- 禁从:帝王侍从。
- 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这里指代有身份地位的人。
- 司:掌管。
- 烝尝(zhēng cháng):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
- 再衍:再次衍展。
- 酬恩章:报答恩情的典章。
- 紫鸾书:帝王诏书。
- 萱枝:借指母亲。
- 五鼎: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这里指丰厚的祭品,也表示高贵的地位。
- 章甫士:戴着礼帽的读书人。
- 胄(zhòu):后代。
翻译
孔子诞生之地降下神圣,宏大的教化流传没有止境。孟母三迁培育出美好的品德,美德之光如秋阳般明亮。周朝的政治主张最终未能西进推广,像孟子这样的贤者也为此感到匆忙不安。致使百代之后的人,合上书卷为齐梁时代感到悲哀。 作为博士的子孙,遇上好时代超过了尧舜之世。得以进入宫门成为帝王侍从,佩戴玉饰掌管祭祀之事。又在报答功劳的典礼上,再次衍展报答恩情的典章。辉煌的帝王诏书,照耀在东山之旁。逝去的人已经不在了,只有母亲的慈爱如枝蔓般独自散发芬芳。心中永远怀着追求高贵地位的意愿,孟子与其子孙先后都为此感到悲凉。 我也是戴着礼帽的读书人,在诗书之中沐浴着余下的光辉。看到这样盛大光明的典章,该用什么来称赞表扬呢?共同思考着这是神明的后代,确实是众人所期望的。只有圣人才倡导孝悌,只有皇帝才眷顾忠良。心怀感慨又能说什么呢,你的祖先的训诫是有常规的。
赏析
这首诗以歌颂亚圣孟子的嗣孙受到恩封为主线,表达了对儒家文化传承和孝道忠良的赞美。诗的开头先赞扬了孔子的教化和孟子的品德,接着感叹历史的变迁和贤者的努力。随后描述了孟子的嗣孙在当时的荣耀和地位,以及他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恩情的报答。诗中还提到了作者自己作为读书人对这种盛事的感受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古朴典雅,用典恰当,如“尼邱”“三迁”“周辙”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同时,通过对孟子及其嗣孙的赞美,传达了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尊崇,强调了孝悌和忠良的重要性。在结构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历史文化的背景引入到具体人物的描述,再到作者的感悟,逐步深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