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叹

· 顾清
银河流光湿垂地,高梧滴露浓如洗。 城头击柝城下杵,幽人已卧中夜起。 东院西院无人声,星下草间蛩对鸣。 一星起来对吴分,恨不从之觅乡信。 诸君走马长安陌,肯信中宵此中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彩。
  • 湿垂地:形容银河的光芒好像湿润地垂落大地。
  • 高梧:高大的梧桐树。
  • (tuò):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 (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这里指妇女在晚上捣衣的声音。
  • 幽人:幽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 (qióng):蟋蟀。
  • 吴分:吴地的分野。古代天文学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相互对应,称为分野。吴,古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翻译

银河流动的光芒湿润地垂落大地,高大的梧桐滴下露水浓得好像被洗过一样。 城头打更的梆声与城下妇女捣衣的杵声相互应和,我这个幽居之人已在半夜睡中起身。 东院西院没有一点人声,星空下草丛间只有蟋蟀相对鸣叫。 看到一颗星出现在吴地的分野,遗憾不能跟随着它去寻找故乡的音信。 你们在长安的大道上纵马驰骋,怎肯相信我在这半夜时分孤独地伫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银河的流光和高梧的滴露,展现出秋夜的宁静与湿润。“城头击柝城下杵,幽人已卧中夜起”,柝声和杵声交织,而诗人却在半夜醒来,凸显出他的孤独。接下来“东院西院无人声,星下草间蛩对鸣”,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寂静,只有蟋蟀的叫声在星下草丛间回荡。最后两句,诗人看到吴地分野的星星,渴望从中找到故乡的音信,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他人在长安大道上驰骋的羡慕,反衬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以景衬情,将诗人的情感与秋夜的景色紧密融合,给人一种深沉的感受。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