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

· 刘基
屈原沉汨罗,不忍弃其宗。 苌弘志存周,宁为一巳容。 申生顾父爱,杀身以为恭。 子车守明信,殉死安所从。 之人岂不贤,揆道犹过中。 卞和独奚为,抱玉售瞽聋。 则足实自取,怨泣情何钟。 文狸处幽林,无人识其踪。 谁令贪鸡鹜,以触弋与罿。 縻身献厥皮,为人作妍容。 娟娟芳兰花,托根千仞峰。 下有孤飞泉,上有灌木丛。 岁晏不改色,霜清香更浓。 韬光远人祸,委命安夭穷。 道得复何怨,老子其犹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汨罗(mì luó):江名,在今湖南省。
  • 苌弘(cháng hóng):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
  • 申生: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因父王听信谗言而自杀。
  • 子车: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守信而自杀。
  • 揆道(kuí dào):衡量道理。
  •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献玉被误解而断足。
  • 瞽聋(gǔ lóng):盲人和聋人。
  • 文狸:指野生的狸猫。
  • 鸡鹜(jī wù):家禽。
  • 弋(yì):古代用来射鸟的带有绳子的箭。
  • 罿(tóng):捕鸟的网。
  • 娟娟:形容美好。
  • 韬光:隐藏才华。
  • 夭穷:早逝。

翻译

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宗族。苌弘心怀周朝,岂能只为自己考虑。申生因为对父亲的爱,宁愿牺牲自己以示恭敬。子车坚守明信,宁死也不背叛。这些人难道不贤明吗?衡量道理,他们的行为似乎过于极端。卞和独自一人为何如此,抱着玉石向盲人和聋人出售。这实在是自找的,怨恨和哭泣又有何用。文狸生活在幽静的森林中,无人知晓它的踪迹。是谁让它贪恋家禽,从而触碰到箭和网。献出自己的皮毛,为人做出美丽的容颜。美丽的兰花,生长在千仞高峰之上。下面有孤独的飞泉,上面有茂密的灌木丛。岁末不改其色,霜降后香气更加浓郁。隐藏才华以远离人祸,委身于命运,安于早逝。道理明了,又何必怨恨,老子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忠贞不渝、坚守信仰的敬仰,同时也对那些因坚守原则而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诗中,“屈原”、“苌弘”、“申生”、“子车”等人物,都是以死明志的典范,他们的行为虽然在常人看来过于极端,但在作者眼中,却是值得尊敬的。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文狸”、“娟娟芳兰花”,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