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

凤楼相对碧嵯峨,斜月疏星度绛河。 三殿曙晖犹未启,九霄寒露已将多。 佩鸣白玉千官至,火列丹城上相过。 遥想后庭催步辇,宵衣频问夜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楼:指宫中的楼阁。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这里用来形容凤楼的高大。
  • 绛河:即银河,夜空中明亮的星河。
  • 三殿:指皇宫中的三大殿,这里泛指宫殿。
  • 九霄:指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的地位或境界。
  • 白玉:这里指官员佩戴的玉佩。
  • 丹城:指皇宫,因宫墙常涂成红色而得名。
  • 上相:指宰相,这里泛指高级官员。
  • 步辇:古代帝王或皇后乘坐的辇车。
  • 宵衣:指天未亮时就起床穿衣,形容勤于政务。

翻译

凤楼高耸,与碧空相对,斜月和稀疏的星辰穿越明亮的银河。 宫殿的曙光尚未完全开启,九天之上的寒露已经积聚很多。 佩戴着白玉的官员们纷纷到来,红色的皇城中,高级官员们列队而过。 遥想宫后庭院中,催促步辇的情景,勤政的君王频频询问夜已如何。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宫廷清晨的景象,通过高耸的凤楼、斜月疏星、未启的曙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诗中“佩鸣白玉千官至,火列丹城上相过”生动地描绘了官员们清晨上朝的盛况,展现了宫廷的繁忙与秩序。结尾的“遥想后庭催步辇,宵衣频问夜如何”则体现了君王的勤政和对时间的关注,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情感。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宫廷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感受。

刘克正

刘克正,字懋一,号海樵。番禺人,从化籍。格长子。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年甫三十七而卒。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〇有传。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