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七月十四夜望月仍蚀且既而司天报亦不至因感去年作此寄石末公
山城望月中元夜,天运循环四序周。
顾兔又从银汉灭,磔蟆空抱玉川忧。
清台视梫当箕尾,仙使乘槎隔斗牛。
安得寄书凭去燕,为言桂树不胜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丁酉:指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
- 中元夜: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前一晚,即七月十四日,是中元节的前夜。
- 四序周:四季循环。
- 顾兔: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兔。
- 银汉:银河。
- 磔蟆:指月食,古代认为月食是蟾蜍(即蟆)吞食月亮。
- 玉川:指月亮,因月亮皎洁如玉,川指银河。
- 清台:古代天文台的别称。
- 视梫:观察天文现象的仪器。
- 箕尾:星宿名,箕宿和尾宿,这里泛指星空。
- 仙使:神话中传递信息的使者。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这里指仙使的交通工具。
- 斗牛:星宿名,斗宿和牛宿,这里泛指星空。
- 桂树:传说中月亮上的树,常用来象征月亮。
翻译
在山城中仰望中元夜的月亮,四季循环,天道轮回。 月亮中的兔子似乎又隐没在银河之中,月食发生,我空怀着忧虑,如同玉川之上的忧愁。 天文台的仪器正对着星空,仙使乘坐着竹筏在星际间穿梭。 我多么希望能寄出一封信,让燕子带去,告诉它们月亮上的桂树也承受不了秋天的凄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元夜的月食景象,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循环不息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天文和神话元素,如“顾兔”、“银汉”、“磔蟆”、“玉川”等,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富有诗意的宇宙图景。末句“为言桂树不胜秋”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