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上蒿行

· 刘基
墙上蒿,方春擢秀何芃芃。炎天六月旱无雨,枝叶枯死随飘风。 世情翻覆不可拟,人生有身莫依倚。君不见樊将军,一朝函首西入秦。 又不见刘越石,仰天长歌握中璧。三士自残因二桃,子胥终弃吴江涛。 世人见机苦不蚤,何不看取墙上蒿。
拼音

所属合集

#桃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擢秀:生长茂盛。
  • 芃芃(péng péng):形容植物茂盛。
  • 函首:用盒子装着头颅。
  • 刘越石:即刘琨,晋代著名将领。
  • 握中璧:指手中握有玉璧,比喻掌握重要权力。
  • 三士自残因二桃: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指晏子使楚时,楚王设局让齐国三士因争二桃而自相残杀。
  •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

翻译

墙上的蒿草,在春天生长得多么茂盛。到了炎热的六月,天旱无雨,它的枝叶枯死,随风飘散。 世间的情势变化无常,不可预测,人生在世,不要过分依赖他人。你没看见樊将军,一朝之间头颅被装入盒子送往西方的秦国。 又没看见刘越石,他仰天长歌,手中握着象征权力的玉璧。三个勇士因为争夺两个桃子而自相残杀,子胥最终被吴国抛弃,死于江涛之中。 世人如果不能及早看清形势,为何不看看墙上的蒿草,它的命运就是最好的教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墙上蒿草的命运,比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诗人以蒿草的春生夏枯为喻,警示人们不要过分依赖他人,要自立自强。诗中列举了历史上的几个典故,如樊将军、刘越石、三士争桃、子胥之死,都是为了强调人生的不可预测和世事的变幻莫测。最后,诗人以蒿草为鉴,劝诫世人要及早看清形势,不要重蹈覆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警示性。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