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十首

· 刘基
鬼神阴阳精,变化无定迹。 如能祸福人,岂向人求食? 而况天地心,坦坦甚正直。 祭祀本人情,将以牲与稷。 居歆岂在物,馨香荐明德。 葛伯信不臧,虞公亦何益。 前王有旧章,敬之在无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鬼神阴阳精:指鬼神和阴阳的精华。
  • 变化无定迹:形容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
  • 如能祸福人:如果能给人带来灾祸或福祉。
  • 岂向人求食:怎么会向人索取食物。
  • 天地心:指天地的意志或本性。
  • 坦坦甚正直:非常坦荡和正直。
  • 祭祀本人情:祭祀是出于人的情感。
  • 将以牲与稷:将用牲畜和谷物作为祭品。
  • 居歆岂在物:祭祀的喜悦难道在于祭品本身吗?
  • 馨香荐明德:通过香火来推荐和彰显美德。
  • 葛伯信不臧:葛伯的信仰不善。
  • 虞公亦何益:虞公(指虞舜)又有何益处。
  • 前王有旧章:前代的君王有既定的规矩。
  • 敬之在无射:尊敬它(指祭祀)在于不怠慢。

翻译

鬼神和阴阳的精华,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如果它们能给人带来灾祸或福祉,又怎么会向人索取食物呢?况且天地的本性是非常坦荡和正直的。祭祀是出于人的情感,人们用牲畜和谷物作为祭品。祭祀的喜悦难道在于祭品本身吗?不,它是通过香火来推荐和彰显美德。葛伯的信仰不善,虞公(指虞舜)又有何益处?前代的君王有既定的规矩,尊敬祭祀在于不怠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鬼神、阴阳、祭祀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人类信仰的深刻理解。诗中,刘基质疑了鬼神向人求食的观念,强调了祭祀的真正意义在于推荐和彰显美德,而非祭品本身。同时,他通过对葛伯和虞公的对比,暗示了信仰的善恶对人的影响。最后,他强调了对前代规矩的尊重,体现了对传统的维护和对祭祀仪式的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尊重。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刘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