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鲜于伯机书杜工部诗后

· 刘基
少陵昔避乱,买屋西枝村。 卜邻得赞公,聊可与晤言。 四郊斗豺虎,烟尘塞乾坤。 中宵望北辰,惨戚衰老魂。 我今亦漂泊,不得归本根。 感此一太息,欲语声复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少陵:指杜甫,因其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
  • 西枝村:地名,杜甫曾在那里买屋避乱。
  • 卜邻:选择邻居。
  • 赞公:人名,可能是杜甫的邻居或朋友。
  • 晤言:面对面交谈。
  • 四郊:指都城四周的地区。
  • 斗豺虎:比喻战乱中的敌对势力。
  • 烟尘:战火与尘埃,比喻战乱。
  • 乾坤:天地。
  • 中宵:半夜。
  • 北辰:北极星,古人常以北辰象征君主或国家。
  • 惨戚:悲惨凄凉。
  • 衰老魂:年老体衰的心灵。
  • 漂泊: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居所。
  • 本根:故乡,根源。
  • 太息:深深的叹息。
  • 声复吞:声音又咽了回去,形容欲言又止。

翻译

杜甫昔日为了避乱,在长安城南的西枝村买了一间屋子。他选择了一个好邻居赞公,可以与他面对面交谈。然而,都城四周战乱频发,敌对势力如豺虎般凶猛,战火与尘埃弥漫天地。半夜时分,他仰望北极星,心中充满了悲惨凄凉的情感,感叹自己年老体衰。

如今,我也四处流浪,无法回到故乡。感慨于此,我深深地叹息,想要说话却又咽了回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追忆杜甫避乱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深恶痛绝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感慨。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杜甫的避乱生活与自己的漂泊经历相映照,突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无家可归的悲凉。同时,通过对杜甫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深切向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