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闻欧桢伯补国子监

三仕犹闻拥客毡,四门经馆亦堪怜。 人同曳履歌商日,士庆弹冠入洛年。 尚有诸生求月俸,更逢斋禁剩公钱。 三都纸价知何似,奏御应从紫阁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仕:多次出仕。仕,做官。
  • 拥客毡:指身处客居的处境。
  • 四门经馆:古代的学校。
  • 曳履歌商:形容人们心情愉悦,如同商朝的百姓歌唱。曳履,拖着鞋子,表示闲适。
  • 弹冠入洛:指准备进入仕途,施展抱负。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 月俸:每月的俸禄。
  • 斋禁:古代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的一段时间。
  • 公钱:这里指公家的钱财。
  • 三都:指左思的《三都赋》,这里借指文学作品。
  • 奏御:向帝王进呈。
  • 紫阁:帝王居住的地方。

翻译

多次出仕还像客居之人拥着毛毡,四门经馆的景象也让人觉得可怜。人们如同在商朝时心情愉悦地歌唱,士子们庆幸在这如入洛阳求仕的好年景里能弹冠准备入仕。还有众多的生员期望得到每月的俸禄,又恰逢斋禁之时,剩下了一些公家的钱财。这时候文学作品的价值会怎样呢?进呈给帝王的作品应该从紫阁前送上去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欧桢伯补国子监之事而作。诗中描绘了欧桢伯的处境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首联通过“三仕犹闻拥客毡”和“四门经馆亦堪怜”,表现出欧桢伯多次出仕却仍有客居之感,以及四门经馆的状况令人同情。颔联“人同曳履歌商日,士庆弹冠入洛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人们的愉悦心情和士子们对入仕的期待,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颈联“尚有诸生求月俸,更逢斋禁剩公钱”,则提到了生员对俸禄的渴望以及斋禁时剩余公钱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问题。尾联“三都纸价知何似,奏御应从紫阁前”,以《三都赋》的纸价作比,暗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呈献给帝王的愿望。整首诗既有对个人处境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文学价值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