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阳携酒舟中因赠

津亭欲别转夷犹,应有词人揽桂留。 一片归心悬暮雨,数声长笛起新秋。 著书谁授关门尹,共载虚疑郭泰舟。 欲问前期何处是,楚云湘水共悠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津亭: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津,jīn)
  • 夷犹:迟疑不决。
  • 揽桂:折桂,指科举及第或获得殊荣。
  • 笳(ji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这里的长笳代指笛声。
  • 著书谁授关门尹:这里用尹喜的典故。传说尹喜为函谷关关令,老子西游至关,尹喜留老子著书,成《道德经》。此句意为谁能像尹喜那样遇到可以传授著书之道的人。
  • 共载虚疑郭泰舟:用郭泰的典故。郭泰,东汉名士,他周游洛阳时,与李膺同舟,众人以为神仙,望之如“神仙之侣”。这里表示希望与友人同舟共济,共享美好。

翻译

在渡口旁的亭子里,即将分别时,心中犹豫不决,应该有文人雅士折桂留下。一片归乡之心悬挂在傍晚的雨中,几声悠扬的笛声在新秋时节响起。著书立说不知谁能像尹喜遇到老子那样得到传授,一同乘船仿佛是那令人羡慕的郭泰之舟。想要询问再次相聚的日期在何处,那楚地的云和湘地的水一样悠悠流淌,没有答案。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舟中为友人朱孔阳所写的赠别诗。诗的首联通过描写在津亭欲别时的迟疑不决,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友人的才华和魅力,期望他能获得更高的成就。颔联以“归心”和“暮雨”、“长笳”和“新秋”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悠远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忧伤和对未来的迷茫。颈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和美好友谊的向往。尾联以“楚云湘水共悠悠”作结,将离别的愁绪与悠悠江水相融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用典恰当,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思考。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