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教精舍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 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 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 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 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昧(sān mèi):佛教用语,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 瞥电(piē diàn):比喻转瞬即逝。
  • 微尘:佛教用语,极细小的尘埃,也常用来比喻极微小的事物。
  • 幻作:在这里指世间万物如同虚幻的创作。
  • 元非有:原本并非实际存在。
  • 归空:指万物最终归于空无。
  • 益豪:更加豪放或豁达。
  • 减胛(jiǎn jiǎ):肩胛骨消瘦,此处可能表示修行的艰苦。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宿因:过去世的因缘。
  • 缄縢(jiān téng):绳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束缚、约束。
  • 大令:对县令的尊称,此处可能指代一种权威或命令。
  • 膜拜:古代的拜礼,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度的尊敬或畏服。
  • 王人:天子的使臣。
  • 鸠杖:古代一种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斑鸠形状的拐杖,通常给老人使用。
  • 莲座:莲花的台座,佛教中常用以象征佛座。
  • 田衣:也叫“水田衣”,是用各色碎布拼凑而成的袈裟,形如水田。
  • 氎巾(dié jīn):细毛布制成的头巾。
  • 舍筏:佛教语,指过河后舍弃筏子,比喻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

翻译

拥有三昧神力的高僧火化后,只留下了残损的身躯。 短暂的人生如同转瞬即逝的闪电,世界也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 世间万物如同虚幻的创作,并非真实存在,而归向空无也未必是真正的归宿。 更加豁达的人谁能看出其本相,消瘦的肩胛骨是为修行留神的证明。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契合了最初的志向,在庐山也感受到了过去世的因缘。 受到束缚却传承了重要的使命,人们对其极度尊敬,连天子的使臣也对其拜服。 手持鸠杖登上莲座,身着田衣,头戴氎巾。 一时间有许多精妙的说法,但在舍弃佛法如筏后,却为迷失方向而惆怅。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佛教的教义和意象展开,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世界的虚幻以及修行的意义。诗中通过对神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理念的思考。

首联描述了神僧火化后的情景,暗示了生命的无常。颔联将人生比作瞥电,世界比作微尘,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世界的渺小。颈联进一步探讨了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以及归宿的不确定性。

诗的后半部分,从“震旦符初志”开始,讲述了在震旦(中国)实现最初的志向以及在庐山感受到的宿因。接着描述了人们对佛教的尊崇,如“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展现了佛教的影响力。最后,诗中提到了佛教的一些象征物,如鸠杖、莲座、田衣、氎巾等,以及众多精妙的说法,但也表达了在领悟佛法后,面对人生道路仍然感到迷茫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意境,通过对佛教元素的运用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