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长安感述七首

爰书新布盛都门,往事于今渐敢言。 投阁大夫朱紫富,勒碑僚属姓名尊。 猴冠尽拜妖狐焰,鲠骨多蒙齧狗痕。 斧钺未膏霾已扫,圣朝真信有馀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爰书(yuán shū):古代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
  • 投阁:汉代扬雄为刘歆之子刘棻所牵连,险些入狱,从天禄阁跳下。后以“投阁”为文士无辜受累的典故。
  • 朱紫:古代以朱为正色,紫为间色。朱紫常用来比喻正邪、好坏。这里指高官显贵。
  • 勒碑:刻文于碑。
  • 僚属:指下属的官吏。
  • 鲠骨(gěng gǔ):刚正不阿的品质。
  • 齧狗(niè gǒu):咬人的狗。比喻走狗、恶人。

翻译

朝廷新颁布的囚犯供辞文书在京城中盛传,到了现在,过往的事情渐渐敢说了。那些投阁逃生的大夫们身着高官显贵的服饰,富贵无比,为下属官吏刻碑立传,使他们的姓名备受尊崇。像猴子一样的人都对妖狐的气焰极尽谄媚,而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却大多遭受走狗恶人的伤害。幸好朝廷的斧钺刑罚尚未沾血,阴霾已经扫除,圣明的朝代确实是有不少的恩德啊。

赏析

这首诗以隐晦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现象和不公。诗中通过“投阁大夫朱紫富,勒碑僚属姓名尊”描绘了一些权贵的显赫和荣耀,暗示了他们可能并非凭借真正的才能和品德获得地位。“猴冠尽拜妖狐焰,鲠骨多蒙齧狗痕”则生动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者的丑恶嘴脸和正直之士所受到的迫害。最后两句“斧钺未膏霾已扫,圣朝真信有馀恩”,既可以理解为对朝廷清除阴霾的一种期望或肯定,也可能带有一种讽刺意味,暗示所谓的“恩”并未能真正解决问题。整首诗语言含蓄,意境深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黎遂球

明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