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萱堂为张朝宗赋

· 钱宰
阿母初哺儿,阶前种宜男。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萱堂:侍奉母亲的居室,这里指代孝敬母亲。
  • 宜男:萱草的别名,古代认为孕妇佩其花可生男,故得名。(“宜”读音:yí)
  • 恨恨:抱恨不已。
  • 长逝:远去,这里指去世。
  • :同“早”。
  • :养蚕,此处指做针线活以添衣保暖。
  • 毵毵(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 旨甘:美味的食物。

翻译

母亲当初哺育我时,在阶前种下了宜男草。种下它是希望能忘却忧愁,然而心中的遗憾却无法忍受。我的夫君竟然早早离世,花儿开放又能为谁佩戴呢?孩子饿了就得早早去耕种,孩子冷了就得早早去养蚕做衣。教导孩子读父亲留下的书籍,对经史典籍进行深入探究。如今孩子已经八尺高了,母亲的头发却已变得花白细长。到堂上问候母亲的日常生活,到堂下为母亲准备美味的食物。幽静的花儿遍布堂屋的北面,早晨的阳光照在堂屋的南面。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慈爱呢?就用我这颗像小草般的孝心吧。

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真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与敬爱之情。诗中通过回忆母亲养育自己的艰辛,如种宜男草以望忘忧、辛勤劳作以抚养孩子、教导孩子读书等,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描写了母亲的衰老和自己的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最后,诗人表示要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母亲的慈爱,情感真挚,令人感动。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温馨,充满了浓郁的亲情。

钱宰

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1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