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退后作

· 钱宰
朔风号枯枝,长夜何漫漫。微月出复没,零露凄以漙。 露漙不足悲,严霜为之寒。饥乌下丛薄,猛虎鸣其间。 鬼灯照虚馆,落叶何珊珊。萧萧远征人,载歌《行路难》。 我心增惨戚,岂不思东还。欲济川无梁,中道多阻艰。 弱子病且死,老妻方忧患。明将登前途,念我衣裳单。 斧冰汲涧水,采薪事朝餐。慨彼《下泉》诗,悠然起长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风(shuò fēng):指北风。
  • 漫漫:形容时间长久,此处指夜晚漫长。
  • 微月:指微弱的月光。
  • 零露:降落的露水。
  • :寒冷。
  • (tuán):形容露水多的样子。
  • 丛薄:草丛。
  • 鬼灯:磷火。
  • 珊珊:形容树叶掉落的声音。
  • 载歌:一边唱歌。
  • 行路难:古乐府曲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 惨戚:悲伤。
  • 东还:向东回去。
  • 济川:渡河。
  • :桥梁。
  • 阻艰:艰难险阻。
  • 弱子:幼子。

翻译

北风吹着干枯的树枝,长夜是如此的漫长。微弱的月亮时出时没,滴落的露水又多又冷。露水多并不值得悲伤,严寒的霜才让人感到寒冷。饥饿的乌鸦飞落在草丛中,猛虎在其间咆哮。磷火照亮了空虚的馆舍,落叶纷纷落下,发出珊珊的声响。我这个远征的人,在萧萧寒风中,唱着《行路难》。我的心中增添了凄惨悲戚之感,怎能不想着向东归去呢?想要渡河却没有桥梁,中途又有许多艰难险阻。幼子病重将要死去,老妻也正处于忧愁患难之中。明天将要踏上前行的路途,想到我衣裳单薄。只好用斧头凿冰汲取涧水,采集柴木来做早饭。感慨那《下泉》诗中的情境,不由得悠然长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兵退后一个远征人的困苦处境和内心的悲戚。诗中通过对朔风、微月、零露、严霜、饥乌、猛虎、鬼灯、落叶等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作者以远征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路途艰难的无奈以及对家人的担忧。诗中的“欲济川无梁,中道多阻艰”形象地表现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而“弱子病且死,老妻方忧患”则深刻地展现了家庭的困境和作者的焦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钱宰

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1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