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刚直孔文举,鬼操岂能容; 中怀欲杀之,犹畏众论詾。 ?虑发其镝,路粹助其锋; 遂使天下士,悼失人中龙。 虑本师郑元,粹亦学蔡邕; 表表皆名下,甘作权门佣。 杀人以媚人,终为祸所钟; 尤恨荀文若,竭智佐奸凶。 汲汲兴汉业,阿瞒笑其惷; 及至加九锡,势成不可壅。 嗔目除异己,噬脐悔无从; 上哲睹未形,伊人吾所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刚直著称。
  • 鬼操:指曹操,此处是对曹操的贬称。
  • (xiōng):惊惧喧哗。
  • (dí):箭头,也指箭。这里指罪名。
  • :指路粹,字文蔚,曹操的手下,曾罗织孔融的罪名。
  • 中怀:内心。
  • :指孔融。
  • 郑元: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大师,路粹曾向他学习。
  • 蔡邕(yōng):字伯喈,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路粹曾模仿他的文风。
  • 表表:卓异,特出。
  • 权门:权贵之家。
  • :特别。
  • 荀文若: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
  • 汲汲:急切的样子。
  • 阿瞒:曹操的小名。
  • 九锡: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高规格的赏赐和荣誉,往往是权臣篡权的前奏。
  • (yōng):堵塞。
  • 嗔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 噬脐(shì qí):比喻后悔不及。

翻译

刚直的孔融,曹操怎能容忍; 他内心想要杀掉孔融,却还畏惧众人的议论和喧哗。 路粹想出办法给他安上罪名,又借助自己的锋芒; 最终使得天下的士人,哀悼失去了这位杰出的人物。 路粹原本师从郑玄,也学习过蔡邕的文风; 他们表面上都很有名望,却甘愿做权贵的门客。 靠杀人来讨好别人,最终会被灾祸所笼罩; 尤其遗憾的是荀彧,用尽智谋辅佐奸恶的曹操。 他急切地想要复兴汉室,曹操却嘲笑他愚蠢; 等到曹操加九锡的时候,势力已经形成不可阻挡。 曹操愤怒地铲除异己,后悔时却已经来不及; 有远见的人能预见尚未成形的事情,这样的人是我所尊崇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以孔融之死为切入点,对曹操及其手下的一些行为进行了批判。诗中赞扬了孔融的刚直,对曹操的狭隘和残忍进行了揭露,同时对路粹、荀彧等人的行为表示了遗憾和不满。

诗的开头两句“刚直孔文举,鬼操岂能容”,直接点明了孔融的刚直和曹操的不能容人,为全诗奠定了批判的基调。“中怀欲杀之,犹畏众论詾”则进一步揭示了曹操虽然想杀孔融,但又惧怕舆论的压力。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路粹帮助曹操陷害孔融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表达了对天下士人失去孔融的悲痛之情。“虑本师郑元,粹亦学蔡邕;表表皆名下,甘作权门佣”,这几句对路粹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指出他虽然有一定的名声,但却甘愿为权贵效力。

“杀人以媚人,终为祸所钟;尤恨荀文若,竭智佐奸凶”,诗人在这里强调了靠不正当手段讨好别人必然会带来灾祸,并对荀彧辅佐曹操的行为表示了特别的遗憾。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曹操加九锡、铲除异己等行为,进一步揭示了他的野心和残忍。最后两句“上哲睹未形,伊人吾所宗”,表达了诗人对有远见的人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强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奸恶行为的批判。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