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儿行

健卒径入民家住,鸡犬不存谁敢怒。 三岁幼儿夜啼饥,天明随翁采薯芋。 采未盈筐翁未归,儿先归来与卒遇; 抱儿将鬻远乡去,手持饼饵诱儿哺。 儿掷饼饵呼爹娘,大声哭泣泪如雨; 邻人见之摧肝肠,劝卒抱归还其妪。 妪具酒食为卒谢,食罢咆哮更索赂; 倘惜数金赎儿身,儿身难将铜铁锢。 此语传闻遍诸村,家家相戒谨晨昏; 骨肉难甘生别离,莫遣幼儿乱出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健卒:健壮的士卒。(“卒”:zú)
  • 盈筐:装满筐子。
  • (yù):卖。
  • :糕饼。
  • (yù):老年妇女。

翻译

健壮的士兵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家中鸡犬都没了,又有谁敢发怒。三岁的幼儿夜里饿得啼哭,天亮后跟着老翁去采薯芋。还没采满一筐老翁还没回来,孩子先回来遇到了士兵。士兵抱着孩子要卖到遥远的他乡去,手里拿着饼饵引诱孩子吃。孩子扔掉饼饵呼喊着爹娘,大声哭泣泪如雨下。邻居见到这一幕伤心欲绝,劝士兵把孩子抱还给那老妇人。老妇人准备了酒食向士兵致谢,士兵吃完后却咆哮着还要索取财物。如果心疼几两金子想赎回孩子,可孩子的身体难以像铜铁那样被禁锢(意思是难以保证孩子不再被抓走)。这话传遍了各个村庄,家家户户相互告诫要谨慎早晚时间;亲人之间难以忍受生离死别,不要让小孩子随便出门。

赏析

这首诗以极其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遭遇。诗中通过“健卒”的蛮横闯入、幼儿的被掳与哭泣、邻人的同情、老妪的无奈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人以朴素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感强烈,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百姓的痛苦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

卢若腾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