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伯以西山纪游诸篇见示因书其后

闻追金马客,振锡万峰阴。 西岭元天竺,东来是佛心。 梯楼还见日,绝壑更扪参。 归诧风尘士,探珠自宝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桢伯:作者的友人,具体姓名不详。
  • 振锡:谓僧人持锡出行。锡,锡杖,杖头有环,原为僧人行路时的法器,振锡即摇动锡杖,用于驱遣虫蛇等物,也可发声警示。这里指出行游历。(“锡”读音“xī”)
  • 万峰阴:众多山峰的背阴处。
  • 西岭:指西山。
  • :原本,本来。
  • 天竺:古印度的别称,这里指佛地。
  • 绝壑:深谷。
  • 扪参:抚摸参宿。参,星宿名,古代常以天上星宿对应地上区域,这里形容山高。(“扪”读音“mén”)
  • 宝林:佛教语,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七宝树林,后泛指佛寺。

翻译

听闻(桢伯)追逐着如金马客般的高远目标,持锡杖行走在众多山峰的背阴之处。西山原本就如同天竺般的佛地,从东方而来(到此)是怀着向佛之心。登上高楼还能望见太阳,身处深谷更能感其高峻,似可抚摸星辰。归来后可以让那些尘世中的人感到惊讶,他从宝林(佛寺)中探寻到了(佛教的)真谛如同获得珍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桢伯在西山的纪游经历,表达了他对佛理的追求和探索。诗中通过“振锡万峰阴”“东来是佛心”等词句,表现出桢伯的虔诚和对佛地的向往。“梯楼还见日,绝壑更扪参”则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雄伟高峻,以及桢伯游历过程中的艰险与奇观。最后两句“归诧风尘士,探珠自宝林”,强调了桢伯此次游历的收获,他在宝林(佛寺)中获得了珍贵的体验和感悟,这种收获让尘世中的人感到惊奇。整首诗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将自然风光与宗教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游历的赞美和对佛理的思考。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