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董子祠

英风怜马上,间世睹人文。 玄冕加繁露,青衿仰庆云。 诗书维汉鼎,柱石奠淮濆。 东阁多奇士,寥寥竟不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董子:指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 英风:杰出的气概。
  • 间世:隔代。常规定义为每隔一世,间隔三十二年;也指君主在位期间或人民一生中遇到的特殊时期。
  •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 玄冕: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
  • 繁露:指《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
  • 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借指学子。
  • 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
  • :维系。
  • 汉鼎:汉朝的江山。
  • 柱石: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 淮濆(fén):淮河水边。

翻译

董子杰出的气概让人在马上也心生怜惜,隔代之后仍能目睹他留存的人文底蕴。 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上增添着《春秋繁露》的光辉,学子们敬仰那象征吉祥的五色云。 诗书维系着汉朝的江山,他如同柱石奠定在淮河岸边。 东阁之中曾有众多奇才,如今却寥寥无几,无人听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拜谒董子祠时所作,表达了对董仲舒的敬仰和对人才境遇的感慨。诗的首联通过“英风怜马上,间世睹人文”,表现出董仲舒的气概非凡以及其文化影响的深远。颔联“玄冕加繁露,青衿仰庆云”,描述了董仲舒的学术著作《春秋繁露》的重要性以及学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颈联“诗书维汉鼎,柱石奠淮濆”,强调了诗书文化对汉朝江山的维系作用,以及董仲舒作为国家柱石的地位。尾联“东阁多奇士,寥寥竟不闻”,则是诗人对当下人才稀少、不被重视的状况表示惋惜。整首诗意境深沉,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