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十月书事

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 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 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 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
拼音

所属合集

#十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癸亥:为干支之一,这里指具体的年份。
  • 辽阳:古地名,今辽宁辽阳一带。
  •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 居庸:关名,在今北京昌平西北。
  • 天府: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地,这里指京城一带。
  • 百二重:形容地势极为险要。
  • 衣冠:指士大夫,官员。
  • 帝辇(niǎn):皇帝的车驾。
  • 投簪(zān):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 鸣剑:表示启用武力。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此泛指边地少数民族首领。
  • 款塞: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

翻译

辽阳、碣石山和居庸关相互依靠,京城一带本就号称地势险要。难道是缺少士大夫扶持皇帝的车驾吗?却使得城郭边地燃起了烽火。我弃官怎敢说离隐居之地很近,虽想拔剑而起却惭愧自己已白发苍苍且身心疲惫。早晚边地的首领应当前来通好,玉门关又何须用一个泥丸就能封住(意指边境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以辽阳、碣石、居庸等地的重要地理位置开篇,强调了京城一带的险要地势,同时也指出了边地烽火燃起的现实问题,暗示了国家面临的困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因年老力衰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诗人希望边地首领能够前来通好,实现边境的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地理和历史的联想,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