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瘢: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改作“痕”。清末近现代初·夏敬观《跋毛钞本稼轩词》云:“《稼轩词》往往以乡音叶韵,全集中不胜枚举。如《浣溪沙》词用元寒韵之‘瘢’、‘言’、‘轩’与真谆韵‘颦’、‘村’同叶,殆亦其乡音如此。而三本‘瘢’皆作‘痕’,匪特不典,且忘‘言’、‘轩’亦在元寒韵。此类妄为窜改之迹实不可掩。”
饱参佳处: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浣花村:唐·杜甫在成都所居处。北宋·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先生自同谷入蜀,遂卜成都 浣花江上万里桥之西,为草堂以居焉。”
主人席次两眉轩:南朝 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注云:“轩,举也,举眉谓喜也。”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水龙吟 · 甲辰岁寿韩南涧尙书 》 —— [ 宋 ] 辛弃疾
- 《 清平乐 · 清词索笑 》 —— [ 宋 ] 辛弃疾
- 《 西江月 · 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 》 —— [ 宋 ] 辛弃疾
- 《 虞美人 · 赋荼䕷 》 —— [ 宋 ] 辛弃疾
- 《 虞美人 · 寿赵文鼎提举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徐衡仲惠琴不受 》 —— [ 宋 ] 辛弃疾
- 《 清平乐 其一 忆吴江赏木樨 》 —— [ 宋 ] 辛弃疾
- 《 武陵春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