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由来至乐,总属闲人。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 岁晚情亲。老语弥真。记前时、劝我殷勤。都休殢酒,也莫论文。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
拼音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三体:前阕八句四平韵,后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后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后阕八句四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阕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于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美悦耳,亦可略加衬字。 「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四卷本丁集作「博山戏简昌甫、仲止」。 博山:地名,位于上饶以东永丰县境内,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南宋·王仪父《舆地纪胜·卷二十一·〈江南东路·信州〉》:「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 赵昌甫:南宋·刘平国《漫塘文集·卷三十四·章泉赵先生墓表》:「先生姓赵氏,讳蕃,字昌父。其先自杭徙汴,由汴而郑,南渡居信之玉山。曾祖晹(Yì),朝散大夫,直龙图阁,提举江州太平观。祖泽,迪功郎,海州朐(Qú)山县主簿,赠承议郎。父涣,奉议郎,通判沅州,赠朝奉郎。龙图殁,葬玉山之章泉。先生因家焉,故世号章泉先生。用龙图致仕恩入仕饶之浮梁尉,福之连江簿,皆不赴。为吉之太和簿,辰之司理参军,最后监衡之安仁赡军酒库。已至未上而归,遂奉祠家居,积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今天子御极之元年,岁在乙酉,宰相以先生名闻有旨除大社令,三辞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又三辞,不允。越三年,差主管华州云台观。盖先生自乙酉至是岁,辞官不获,屡上休致之请,皆不允。而先生请不已,明年夏四月,始得旨转承议郎,依前直秘阁致仕。又阅月,而先生逝矣,实绍定某年某月某日,寿八十有七。……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为有陶靖节之风。岁时宾友聚会,尊酒从容,浩歌长吟,心融意适,见者又以为有浴沂咏归气象。」宋·黄叔旸《花庵词选·卷四》:「赵昌甫,名蕃,号章泉,负天下重望,屡召不起。刘后村所谓『一生官职监南岳,四海诗名仰玉山』者此也。」 韩仲止:韩淲字仲止,韩南涧子,自号涧泉,甚有诗名,时人与赵昌甫并称,所谓「信上二泉」也。戴石屏《石屏集》有《挽韩仲止诗》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东南纪闻·卷一》撰著者为元人,姓名已佚:「韩淲字仲止,上饶人,南涧尚书之子,以荫补京官,清苦自持。史相当国,罗致之,不少屈。一为京局,终生不出,人但以韩判院称。南涧晚年有宅一区,伏猎粗给,至仲止贫益甚,客至不能具胡床,只木杌(wù)子而已。」宋·刘后村《后村大全集·卷九十七·赵庭原诗序》:「上饶郡为过江文献所聚,南涧方斋之文,稼轩之词皆名世。至章泉涧泉又各以其诗号为大家数,然世之所以共尊翊二公,帖然无异论者,岂真以其诗哉!其人皆唾涕荣利,老死闲退,槁而不可荣,贫而不可贿,有陶长官、刘遗民之风,虽无诗亦传,况其诗自妙绝一世乎!」 「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句:《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向长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馀。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殢酒、论文:唐·杜少陵《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相牛经》:《唐书·艺文志》有甯戚《相牛经》一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行香子:词牌名。
  • 尝闻:曾经听说。
  • 瓢泉:泉名,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辛弃疾曾在此地居住。
  • 殢(tì)酒:沉溺于酒。

翻译

年少时曾听说过,富有不如贫穷。尊贵不如卑贱的人能长久存世。从来的至乐之事,总归是属于闲人的。姑且饮着瓢泉的水,赏玩秋天的水色,观看停驻的云彩。

到了晚年更觉得亲情的珍贵,老人说的话更加真实。记得前段时间,(别人)恳切地劝我。让我不要沉溺于饮酒,也不要讨论文章。(而是)把相牛的经验、养鱼的方法,教给儿孙们。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一种独特感悟。上阕中,他认为富贵不如贫贱自在,快乐属于闲人,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下阕则着重写晚年的感悟,强调亲情的重要,以及对世俗事务的超脱,主张将实用的生活技能传授给儿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务实态度。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闲适淡雅,透露出词人在经历世事之后的一种超脱和淡然。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