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
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
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鐘哑。”
拼音
注释
瓢泉:《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鉴。」按:据《铅山志》,期思渡亦在县东二十五里,则瓢泉者当即稼轩访泉于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韩淲《瓢泉》诗:「凿石为瓢意若何,泉声流出又风波。我来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颜情味多。」
陈仁和:稼轩之《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四卷本乙集题作「送陈光宗知县」,是陈氏必曾作县令于仁和,而光宗则其字也。南宋·陈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类四·科名》载:「陈德明,字光宗,宁德人。」为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及第。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六》载袁说友《吴下同年会》诗小序云:「说友缪司(宪)畿(甸),适遇提举郎中(詹)元善年兄持节仓事,相与思念同年之在吴门者凡数人,……乃以绍熙改元之五日会于姑苏台,……说友遂赋唐律一章稍纪其事,抑以为异日佳话云。同集:成仲邻,……赵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济,……陈光宗。」其下备载诸同年和诗。陈光宗和章之署名为「三山 陈德明」。查詹元善即詹体仁,《宋史》本传谓系建宁 浦城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从知与光宗为同年。赵景安即撰《云麓漫钞》之赵彦卫,盖与陈均寓居于吴中者,故稼轩和陈之《江神子》中有「吴霜」及「姑苏台」等句。《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十三》载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县陈德明坐赃污不法,免真决,刺面配信州。其元举主叶翥、齐庆胄、郭棣各贬秩三等。」据知光宗即必陈德明之字。《咸淳临安志》所载南宋一代仁和县令极详备,惟均不载其到任及去职之年月。陈德明名列陈巩之后,而陈巩则在《名宦传》中载有简历云:「陈巩,简斋之孙,淳熙十一年为仁和令,以能称。……」另据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十八·跋陈去非帖》有云:「陈公之子本之藏手泽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复示此轴。」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颇似其时陈巩尚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则二陈之交代最早应为淳熙十三年春夏间。而是年十月陈德明即失官谪居信州,则其任仁和县令最多不过半年。陈氏和袁说友诗云:「旧交牢落寸心违,门掩苍苔省见稀。幸遇星郎分刺举,忝联桂籍得归依。公方阔步鸣先路,我独冥行怨落晖。遥想登台高会处,应怜乌鹊正南飞。」盖自信上归吴中后即家居终其身矣。
诸葛元亮:事历未详。
倒流三峡词源泻: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埽千人军。」
长安纸贵:《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左思传〉》:「左思,字太冲,齐国 临淄人也。……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hùn)篱笆和厕所,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 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下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又何廉也:四卷本丁集此句下注文「渠坐事失官」,广信书院本无。
「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陈平字孺子。《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张负)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风乎、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尘埃野马:空中游气浮动,远望状似奔马,故名。语出《庄子·卷一·〈内篇·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是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
「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后汉末,诸葛亮于隆中山畔结草庐,隐居其中。好为《梁父吟》,时人称为卧龙。《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与问:意即「为问」。
「雷鸣瓦釜,甚黄钟哑。」句:《楚辞·卜居》:「世溷(hùn)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三里处,泉水清冽。
- 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 193 千米。
- 纸贵:西晋左思《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后常用以称誉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 割肉怀归:春秋时,齐相晏婴以越石父为贤人,赎之,而越石父“入门,鞠躬焉,仰天而叹曰:‘磋乎!吾不复为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其后晏子使鲁,见仲尼,问曰:‘吾闻夫子三廉,而无欲也,何也?’仲尼曰:‘婴,齐国之贤相也,其取财有道也,其取财于市,以义而取之,不弃义以取利也;其取财于朝,以礼而取之,不弃礼以取利也;其取财于家,以亲而取之,不弃亲以取利也。婴苟不廉,越石父其能至是乎?’”事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翻译
你文采惊人令我倾倒在瓢泉旁,词如三峡水倒流般奔泻。你的作品在长安定会受人欢迎,流传一个字便值千金令人争抢。你像那割肉而心怀归隐之意的人,先生自己会笑,又是多么廉洁呀。只管饮酒不要问:“人间难道有像孺子这样长久贫困的人。” 谁能懂辛弃疾的心事,就像那孔子在舞雩台下的风神。回头看那落日,万里苍茫,犹如尘埃与野马。更想起隆中,那卧着的巨龙有千尺之长,高声吟唱才停下。请问谁能去问问:“那像雷鸣般的瓦釜,为何黄钟却哑然无声。”
赏析
这首词既戏谑友人,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不平。上阕先说友人词作水平之高,接着用“割肉怀归”的典故调侃其廉洁,又说世间不应有长久贫困的贤才,暗指自己的遭遇。下阕通过“舞雩之下”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以“隆中卧龙”自比,显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结尾以“雷鸣瓦釜,甚黄鐘哑”强烈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整体词风豪迈而又带有几分无奈与悲哀,体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满庭芳 · 静夜思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东阳道中 》 —— [ 宋 ] 辛弃疾
- 《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 》 —— [ 宋 ] 辛弃疾
- 《 金人捧露盘 · 会稽秋风亭观雪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鹅湖寺道中 》 —— [ 宋 ] 辛弃疾
- 《 踏莎行 · 春日有感 》 —— [ 宋 ] 辛弃疾
- 《 临江仙 · 和叶仲洽赋羊桃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