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李正之:南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四》:“绍兴乙卯,张(孝祥)安国为右史,明清与仲信兄、郑举善、郭世祯 从范、李大正 正之、李泳 子永多馆于安国家。春日,诸友同游西湖。至普安寺,于窗户间得玉钗半股、青蚨半文,想是游人欢洽所分授,偶遗之者。各赋诗以纪其事,归录示安国,(安国)云:‘我当为诸公考校之。’明清云:‘凄凉宝钿初分际,愁绝清光欲破时。’安国云:‘仲信宜在第一。’俯仰今十年矣,主宾之人,俱为泉下之尘,明清独存于世,追怀如梦,黯而记之。”知李正之名大正,与李子永诸人同为张孝祥(安国)之客。《建安县志·卷六·人物志》:“李大正字正之,乾道中尉遂昌,去会稽令,念遂民不忘,求知其邑事。既至,判滞案,均赋税。淳熙中由提点知南安军,理赋税,计利害,皆穷源剔末,所莅事判决如流,毫发快人心。”李氏仕历《建安县志》所载过简,据《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韩南涧《胆泉铭》及范成大《壶天观》题名所载,李氏于乾道中及淳熙中,曾两度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其后又任利州路提刑及四川都大茶马各官。据赵蕃《淳熙稿》及韩元吉《南涧甲乙稿》中与李氏往还各诗文观之,李氏当时亦寓居信州,故与信州诸人过往均繁,友谊均深。坑冶司分设饶、赣二州,而信州在其时为产铜主要地区,故李氏身任泉使而常驻信州。又宋·彭龟年《止棠集·卷十三·迎李泉使启》:“擢从辅郡,出拥轺封。……恭惟某官文出胸中之浑厚,学非纸上之拘挛。视天下事,无烦简剧易之不周;置诸公间,以献纳论思而甚允。尝缔班于九寺,旋分节于三官。人皆惜施设之未充,士已知经画之已立。”
茶马讣(fù)音: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及《宋会要辑稿》参互推考,李正之由利州路提点刑狱改任茶马提举,其事当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韩南涧《涧泉集·卷九·李正之丈提刑挽诗》中“犹记登龙日,分明捉月仙。精神超物表,才术本天然。符节多遗爱,玺书行九迁。岂期归蜀道,乃尔閟重泉。耆旧今零落,风流近所无。歌诗到元白,字画逼欧虞。为约言犹在,收书德不孤。阶庭知有子,庆泽自相符。”诸语,是李氏之卒,乃在茶马任满东归途中,至晚当在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但本词语意,似非追悼之作。讣音,某人去世的消息。
瓢泉:《铅(yán)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鉴。”按:据《铅(yán)山志》,期思渡亦在县东二十五里,则瓢泉者当即稼轩访泉于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韩淲《瓢泉》诗:“凿石为瓢意若何,泉声流出又风波。我来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颜情味多。”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弃疾
- 《 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子似过秋水 》 —— [ 宋 ] 辛弃疾
- 《 生查子 · 独游西岩 》 —— [ 宋 ] 辛弃疾
- 《 读语孟二首 》 —— [ 宋 ] 辛弃疾
- 《 再用韵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鹅湖归,病起作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送郑厚卿赴衡州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