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席上用王德和推官韵,寿南涧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青氈剑履旧物,玉立近天颜。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南涧旧活计,猿鹤且相安。 歌秦缶,宝康瓠,世皆然。不知清庙鐘磬,零落有谁编。莫问行藏用舍,毕竟山林鐘鼎,底事有亏全。再拜荷公赐,双鹤一千年。
拼音

注释

王德和:《江阴县志·卷十六·人物志·乡贤》:“王宁字德和,三魁乡荐,乾道丙戌中乙科,终中奉大夫、直徽猷阁。逮事三朝,凡所扬历,绰有休闻。有《笑庵集》十卷。” 席上用王德和推官韵寿南涧:一作“和德和上南涧韵”。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句: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徽)阁老张十八助教》诗:“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楞严经》:“众生坚固,服饵草木,药道圆成,各地仙行。”宋·苏轼《以拄杖寿张安道》诗:“先生真是地仙行,住世因循五百年。”《顾况集·五源诀》:“番阳仙人王遥琴子高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这里称美韩南涧晚年逍遥自适的生活。 青毡旧物:泛指仕宦人家的传世之物或旧业。《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王献之传〉》:“献之字子敬。……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太平御览·卷七○八·〈服用部十·毡〉》引晋·裴启《语林》:“王子敬在斋中卧,偷人取物,一室之内略尽。子敬卧而不动,偷遂登榻,欲有所觅。子敬因呼曰:‘偷儿,石染青毡是我家旧物,可特置否?’于是群偷置物惊走。” 剑履:《汉官仪》:“上公九命则剑履”。 玉立:犹言挺拔、矗立。 近天颜:四卷本作“侍天颜”。 柱下:周、秦置柱下史,后因以代称御史。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后亦以代称老子或老子《道德经》。《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张苍传〉》“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索隐:“周秦皆有柱下吏,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聃为周柱下吏。”《汉书·卷四十二·张苍传》:“张苍,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唐·颜师古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道德五千言:老子有《道德经》五千言。《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後以“五千言”为老子《道德经》的代称。 猿鹤且相安: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至于还飙(biāo)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歌秦缶:秦人喜击瓦缶而歌,後世常用以称粗陋的乐器与低俗的音乐。秦·李斯《上秦始皇书》:“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鸣鸣快耳者,真秦之音也。”《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集解:“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宝康瓠(hù):空壺、破瓦壺,多用以喻庸才。西漢·贾谊《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兮而宝康瓠。”《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qì)。”清·郝懿行《义疏》曰:“即壶也,《说文》云,破瓠是也。” 清庙: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诗经·周颂·清庙》序云:“《清庙》,祀文王也。” 钟磬:钟和磬,古代礼乐器。《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钟磬而无簨虡(sǔn jù),其曰明器,神明之也。”东汉·郑玄注:“簨虡,所以悬钟鼓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臝属、羽属。”《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东汉·郑玄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不知清庙钟磬,零落有谁编。”句:据《宋史·乐志》载,北宋之乐凡六改作,至徽宗时制大晟乐,金部乐器有景钟、镈钟、编钟等,石部有特磬编磬。迨靖康之难,乐器皆亡。南渡之後大抵用先朝之旧,而不详古今制作之本原。又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诗:“岁丰君不乐,钟磬几时编。” 莫问:四卷本作“堪笑”。 行藏用舍:《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毕竟:四卷本作“试问”。 山林钟鼎: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一》诗:“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山林,借指隐居;钟鼎,指富贵。 亏全:缺损与完满。 双鹤一千年:自注:“公以双鹤见寿”。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