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赋木樨

弄影阑干,吹香嵓谷。枝枝点点黄金粟。未堪收拾付薰炉,窗前且把《离骚》读。 奴仆葵花,儿曹金菊。一秋风露清凉足。傍边只欠个姮娥,分明身在蟾宫宿。
拼音

所属合集

#桂

注释

木樨:即桂花,又名岩桂、月桂。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极芳香;核果成熟后为紫黑色。常见于南方。 奴仆:唐·杜牧《李贺集序》:“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樨:mù xī,指桂花。
  • 嵓谷:yán gǔ,山谷。
  • 薰炉:xūn lú,熏香或取暖用的炉子。
  • 离骚:lí sāo,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
  • 儿曹:ér cáo,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 姮娥:héng é,即嫦娥。
  • 蟾宫:chán gōng,指月亮。

翻译

月光在栏杆上摆弄着影子,桂花的香气在山谷间飘荡。每一枝上都点缀着如黄金粟粒般的花朵。不忍心把它采拾起来放入薰炉,就在窗前暂且诵读《离骚》吧。那像奴仆般的葵花,还有晚辈们所喜爱的金菊。这一秋的风露让人感到清凉满足。旁边只缺少个嫦娥,仿佛自己就置身在月宫中居住一般。

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写木樨的姿态和香气,以及作者对它的珍爱,宁愿对着桂花读《离骚》,也舍不得将它采来熏香。下片对比葵花和金菊,突出木樨的独特,同时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最后想象有嫦娥相伴,更增添了几分浪漫和奇幻色彩。整首词风格清新淡雅,通过对木樨及相关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高雅情趣的追求与喜爱。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