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譟,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雲霄,浯溪石。
拼音
注释
王帅宣子平湖南寇: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四·尚书王公墓誌铭》:“公讳佐,字宣子,会稽山阴人。……二十有一以南省高选奉廷对,为第一。徙知潭州,连进秘阁修撰、集英殿修撰。淳熙六年正月,彬州宜章县民陈峒窃发,俄破道州之江华,桂阳军之蓝山、临武、连州之阳山县。旬日有众数千,彬、道、连、永、桂阳军皆警。公奏乞荆鄂精兵三千,未报。公度不可待。而见将校无可用者,流人冯湛适在州。……遂檄湛带元管权湖南路兵马钤辖,统制军马。即日令湛自选潭州厢禁军及忠义寨凡八百人,即教场誓师遣行。……五月朔日诘旦分五路进兵。贼初诈降,实欲缮治寨栅,阻险以抗官军。公得其情,督兵甚峻。及驰入隘口,贼果立寨栅,未及成,闻官军至,狼狈出战。既败,又退失所凭,乃皆溃走。……湛遂诛陈峒,函首来献。”《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纪》:“己巳,郴州贼陈峒等破连、道州、桂阳军诸县,命湖南帅臣讨捕之。……乙亥,郴寇平。”。
笳鼓归来:《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传》“(天监)五年,魏中山王英攻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武帝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
举鞭问:《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傳·山简傳〉》:“永嘉三年,(简)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简每出嬉游,……时有童儿歌曰:‘……举鞭问葛疆:何如并州儿?’疆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人道是:《阳春白雪·外集》作“人尽说”。
“匆匆五月,渡泸深入。”句: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按:据《渭南文集·卷三十四·尚书王公墓誌铭》及《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纪》谓王宣子讨陈峒,以五月朔日分五路进兵,同年乙亥「郴寇平」,是其事始末与诸葛亮渡泸南征之时令正同。
白羽风生:广信书院本“羽”误作“虎”,王诏校刊及四印斋本作“白羽生风”,此从四卷本。东晋·裴启《裴子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宋·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苦战知君便白羽,……引杯看剑坐生风。”
貔虎噪:《花庵词选》及《阳春白雪》作“貔虎啸”。
青溪:王宣子行军所经由之所,未详所在。
鼪鼯(shēng wú):《花庵词选》及《阳春白雪》作“猩鼯”。宋人每用以侮辱其时之少数民族。《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蛮夷传》:“狌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雠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虽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鼪,通“猩”或“狌”。
平冈:《花庵词选》作“平岗”,即平野。
龙头客:《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华歆传〉》引《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宋·梁颢《及第》诗:“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按:王宣子于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第一。龙头,四卷本作“龙韬”。
“浑未得,文章力。”句:唐·刘禹锡《书怀寄河南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煖家。”
诗书马上:《史记·卷九十七·陆贾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待刻:《阳春白雪》作“待勒”。
到云霄:《阳春白雪》作“等云霄”、四卷本作“到□云”。
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