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弄溪赋

有酒忘杯,有笔忘诗,弄溪奈何。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袅袅东风,悠悠倒景,摇动云山水又波。还知否,欠菖蒲攒港,绿竹缘坡。 长松谁剪嵯峨。笑野老来耘山上禾。算只因鱼鸟,天然自乐,非关风月,闲处偏多。芳草春深,佳人日暮,濯发沧浪独浩歌。徘徊久,问人间谁似,老子婆娑。
拼音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之典故,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明末清初·万树《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此调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平韵,一百一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亦有于过阕处增一暗韵者。《词律·卷十九》还录另一体,即一百一十五字者。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此调无涉。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 弄溪:未详。 龙蛇起陆:《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此处只作现成语言使用,与「地发杀机」全无关涉。 倒影:四卷本乙集作「倒景」。盖 「绿竹缘坡」句:汉·黄香《责髯奴辞》「离离若缘坡之竹」句。 「芳草春深」句:盖用西汉·刘安《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而隐上句「王孙游兮不归」。 「佳人日暮」句:南朝梁·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濯发沧浪独浩歌」句: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问『人间谁似,老子婆娑?』」句: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既姽(guǐ)婳(huà)娴静美好貌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及疾笃,将归长沙,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以付王愆期,然后登舟,朝野以为美谈。将出府门,顾谓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如词题所云,这首词是赋弄溪的。弄溪为何?无非是两种解释:一、溪水名,但不知其位置所在;二、可供游赏之溪,这是比照「弄田」作的解释。据辞书讲,弄田为可供游赏之田,且有颜师古注为证。当然,把弄溪释为可供游赏之溪,只是个人推测,尚有待专家考证,但私意认为不能说这样推测毫无道理。 词的上阕主要写弄溪所见。开头三句写为何赋弄溪。在这里,作者使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手法,先以「有酒忘杯」衬托「有笔忘诗」,写自己既不想饮酒,也不想赋诗,逼出「弄溪奈何」四字来。「弄溪奈何」,即奈弄溪何?言如果不写诗,弄溪怎么办呀!这样一推一转,便逗出了为弄溪而赋之意,既点明了词题,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构思是颇精巧的。「看纵横」以下十句,对弄溪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叙。其中前四句写弄溪的走向及水势。意谓溪水曲曲折折,纵横驰骋,犹如龙蛇从陆上腾空而起;又像雪练,冲决河堤,滚滚而去。虽名为溪,却有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接下去三句写溪中倒影。言在袅袅春风之中,云、山倒映溪中,随着水波的起伏而摇动,别有一番情趣。末后三句写溪之不足:港中没有丛生的菖蒲,水边没有缘坡的绿竹。作者不直说这是弄溪的不足,而以问句出之,且前着「欠」字,可见作者叙事之委婉,遣词之慎重,格调之含蓄。词的下阕写弄溪所感。「长松」二句承接上阕另辟新境,写溪边之松与山上之人。人为野老,来耘山上之禾,是以「可笑」;松为「长松」,高耸入云,突兀险峻,是以可钦。「算只因」四句写闲情。其中前两句承上,写鱼、鸟之乐,得之天然;而后二句写自己闲居之乐,谓此乐与风月无关,而是由于自己闲居,才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貌似快乐,其实内心是很戚苦的。故「芳草」三句运用《楚辞·招隐士》和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言春深日暮,芳草萋萋,王孙不归,佳人未来,自己只有濯发沧浪,仰首高歌,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而已。结尾三句写自己徘徊溪旁,久久不归,人世之间还有谁像我这样潇洒放逸!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投闲置散生活的不满。这首词即景生情而又缘情布景,景与情会,情景交融,语言生动形象,风格清新自然,艺术成就也比较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弄溪:弯曲的溪流。
  • 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形容溪流水势纵横交错,如龙蛇腾起。
  • 崩腾决去:形容溪水奔腾而去。
  • 雪练倾河:像白绢一样的溪水像倾倒的河流。
  • 袅袅(niǎo niǎo):形容东风轻柔的样子。
  • 倒景:水中倒影。
  • 菖蒲(chāng pú):水生植物。
  • 攒港:聚集在港湾。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
  • (yún):除草。
  • 沧浪:青苍色的水。
  • 婆娑(pó suō):逍遥自在的样子。

翻译

有酒却忘了举杯畅饮,有笔却忘了写诗,面对这弄溪又能如何呢?看那溪水纵横交错,如龙蛇腾起于陆地,奔腾决然离去,如白绢倾倒的河流。轻柔的东风袅袅吹拂,悠悠的水中倒影,摇动着云和山,水又泛起波浪。你是否知道,那菖蒲聚集在港湾,绿竹沿着山坡生长。

高大的松树是谁修剪得如此高峻?我笑那山民来山中耕耘庄稼。想来只是因为鱼鸟,自然而然地快乐,与风花雪月无关,在闲适之处偏偏有许多乐趣。芳草在春日深处生长,佳人在日暮时分出现,在青苍色的水中洗发独自放声高歌。我徘徊良久,试问人间有谁能像我这样,逍遥自在。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弄溪的景色以及作者在溪边的感受。上阕通过对溪水奔腾、东风吹拂、山水摇动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动态的自然画面,气势磅礴又富有美感。下阕则从松树、山民的劳作,引出对自然之乐和闲适生活的思考。最后表达了自己逍遥自在的心境。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