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看君人物汉西都。过吾庐。笑谈初。便说公卿,元自要通儒。一自梅花开了后,长怕说,赋归欤。 而今别恨满江湖。怎消除。算何如。杖屦当时,闻早放教疏。今代故交新贵后,浑不寄,数行书。
拼音

注释

江神子:词牌名。唐词单调,兴起于晚唐,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端己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馀俱照韦词添字,至北宋苏东坡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更名《村意远》。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别吴子似县尉,末章寄潘德久」:广信书院本作「别吴子似县尉,末寄潘德久」,四卷本丁集作「别子似县尉,末章寄潘德久」。 吴子似:《安仁县志·人物志》:「吴绍古,字子嗣,通经术,从陆象山游。授承直郎,荆湖南路提举茶盐使干办公事。」《铅(Yán)山县志·十一·名宦》:「吴绍古,字子嗣,鄱阳人。庆元五年任铅山尉,多有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条分类举,先民故实搜罗殆尽。建居养院以济穷民及旅处之有病阨者。」按:吴氏尉铅山始于庆元四年,见赵昌父《刘之道祠记》,《铅山县志》作五年,误。(参《辛稼轩年谱》庆元四年)。 潘德久:光绪《永嘉县志·卷十七》:「潘柽(Chēng)字德久,号转庵。……举进士不第,用父任授右职,继参戎幕。召试为閤门舍人,授福建兵马钤辖。其题钓台云:『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丘。』为人传诵。尝从使节出疆,有北征往来所赋,声名籍甚。著有《转庵集》。」叶水心有《诗悼路钤舍人德久潘公》三首。 赋归欤:《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消除:四卷本丁集作「销除」。 闻早:趁早。 放教疏:宋·苏东坡《送杨奉礼》诗:「更谁哀老子,令得放疏慵。」又《满庭芳》词:「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按:「放」与「教」意同。 「今代故交新贵后,浑不寄,数行书。」句:宋·苏东坡《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今查《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四·一〇》载嘉泰元年(西元一二〇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臣僚缴奏閤门舍人戴炬、潘柽不顾格法,侥求郡寄事,藉知潘德久之除閤门舍人,必卽为庆元五、六年内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