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和廓之雪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庐,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拼音
名句
注释
“和廓之雪”:广信书院本作“和范先之雪”,玆从四卷本甲集。
廓之:即稼轩门人范开,为范祖禹后裔。淳熙九年从学稼轩,十五年编刊《稼轩词》甲集,并为之序。其他事历不详。广信书院本“廓之”均作“先之”,盖避宋宁宗赵扩名讳而改者。
飞琼:雪花。东汉·班固《汉武帝内传》:“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钟,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侍女阮凌华拊五灵之石,侍女范成君击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钧。”清·陈维崧《二郎神·玉兰花饼》词:“万片飞琼,抛街填井。”按:此处之飞琼,盖亦兼指降雪事。
玉龙:宋·蔡绦《西清诗话·卷下》:“华州狂子张元,天圣间坐累终身,每托兴吟咏,如《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咏白鹰》:‘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云头上飞。’怪谲类是。”
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南朝齐·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宋·曾巩《池上即席送梁况之赴宣城》诗:“远岫烟云供醉眼,双溪鱼鸟付新诗。”明·文徵明《病中怀吴中诸寺·天王寺寄南洲》诗:“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吊荒宫上小丘。”岫,《说文》:“岫,山穴也。”《尔雅》:“山有穴曰岫。”
月临:广信书院本作“月明”,玆从四卷本。
韩卢、东郭:《战国策·卷十·〈齐策三·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稼轩曾聚众二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奉耿京命,奉表南归,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稼轩突入金营中擒拿叛徒。其南归后,高宗君臣畏敌如虎,而对稼轩颇存戒心与忌妒,稼轩连上《十论》、《九议》等“平戎策”,不被重用,甚至落职閒居带湖。稼轩《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琼瑶:唐·韩愈《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今朝蹈作琼瑶迹,为有诗人凤沼来。”
酬酢(chóu zuò):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
寥廓:广信书院本作“空阔”,盖因避宋宁宗嫌名而改,玆从四卷本。
羔儿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宋宣和年化成殿羊羔酒真方,用糯米肥羊肉等与曲同酿,十日熟。宋·苏轼《赵成伯家中有姝丽吟春雪谨依元韵》诗中有自注云:“世传陶谷学士买得党太尉家故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安有此景,但能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吃羊羔儿酒耳。’陶默然,愧其言。”
扬州鹤: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卷六·吴蜀人》:“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扬州鹤”形容如意之事。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上飞琼:指天上的美玉,比喻雪花。
- 毕竟向、人间情薄:终究还是人间的温情淡薄。
- 玉龙归去:指雪花飘落,如玉龙腾空而逝。
- 万花摇落:形容冬日万物凋零。
- 远岫(xiù):远处的山峰。
- 层阁:多层的楼阁。
- 骏马走韩庐:意指年轻时在韩信的故乡(今山东滕州一带)驰骋。
- 掀东郭:东郭,可能是指东门,此句意为快速驰骋。
- 吟冻雁,嘲饥鹊:以诗歌吟咏寒中的大雁和饥饿的喜鹊,寓言岁月无情。
- 酬酢(zuò):饮酒应对,这里指共饮。
- 霏霏:形容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
- 寥廓:辽阔,空旷。
- 羔儿酒:一种甜酒。
- 扬州鹤:典故出自《搜神后记》,传说有仙鹤从扬州飞来,这里可能暗指远方的朋友。
翻译
天空飘落的美玉,终究还是觉得人间情感冷淡。它又乘着玉龙返回,伴随着万花凋零。云层裂开,露出远处的山峦;月光洒在屋檐,映照出层次分明的楼宇。回忆起年少时,骑着骏马在韩信故地飞驰,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对着满地的琼瑶般雪花,我要和你畅饮共度。我最喜欢的是那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世界变得迷离而开阔。酒足饭饱之后,再煮一壶好茶,期待着远方扬州的朋友像鹤一般翩然而至。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以雪景为背景,借以抒发怀旧之情和人生感慨。词人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吟冻雁,嘲饥鹊"不仅写出冬日景象,也寓言了人生的艰辛。最后以“扬州鹤”为结,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哲理。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出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