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河套二首

· 黄佐
定鼎燕京后,胡烽照范阳。 留屯无板屋,住牧有牙璋。 转饷归朝遍,鸣箛入塞长。 墩台绝征旆,徒尔遣边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定鼎:指建立国都。
  • 燕京:即今北京,明代国都。
  • 胡烽:指北方边疆的战事。
  • 范阳:古地名,今河北涿州一带,此处指边疆地区。
  • 留屯:指驻军屯田。
  • 板屋:用木板搭建的简陋房屋,此处指军营。
  • 住牧:指边疆的驻军和牧民。
  • 牙璋:古代调兵用的兵符,此处指军权。
  • 转饷:转运军粮。
  • 鸣箛:吹响箛(一种古代乐器,用以发号施令),指军队行动。
  • 墩台:古代边防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台。
  • 征旆:征战的旗帜。
  • 边郎:指边疆的将士。

翻译

建国定都于燕京之后,北方的战火照亮了范阳。 驻军屯田没有坚固的营房,边疆的驻军和牧民拥有调兵的权力。 转运军粮回朝遍及各地,军队吹响箛号进入边塞。 墩台上的征旗已不见,只有边疆的将士徒劳地守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定都燕京后,边疆的军事景象。诗中通过“胡烽照范阳”展现了边疆的战事频繁,而“留屯无板屋”则反映了军营的简陋。后两句“转饷归朝遍,鸣箛入塞长”描述了军粮的转运和军队的行动,展现了边疆的繁忙与紧张。最后两句“墩台绝征旆,徒尔遣边郎”则透露出边疆将士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与对国家边防的关切。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