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志二十首

· 黄佐
城隅有奇树,昔为霜所枯。 东风旦夕至,枝条竞芬敷。 达官驾高马,万夫行避途。 威光夺霆电,意气倾皇都。 逢时恣嘘噏,政道犹蒲卢。 何哉仲尼志,浮海思乘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城隅:城墙的角落。
  • 奇树:不寻常的树。
  • 霜所枯:被霜冻所枯萎。
  • 东风:春风。
  • 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暂。
  • 芬敷:繁盛地开放。
  • 达官:高官。
  • 高马:高大的马。
  • 万夫:许多人。
  • 避途:让路。
  • 威光:威严的光芒。
  • 夺霆电:形容威严如雷霆。
  • 意气:气势,气概。
  • 倾皇都:震动京城。
  • 逢时:遇到好时机。
  • 恣嘘噏:任意吸取,比喻享受。
  • 政道:政治道路,政治行为。
  • 蒲卢:蒲草和芦苇,比喻轻浮不实。
  • 仲尼:孔子的字。
  • 浮海:渡海。
  • 乘桴:乘坐木筏。

翻译

城墙角落有一棵不寻常的树,曾经被霜冻所枯萎。春风早晚到来,树枝竞相繁盛地开放。高官骑着高大的马,许多人纷纷让路。他的威严光芒夺目如雷霆,气势震动整个京城。遇到好时机便任意享受,政治行为却像蒲草和芦苇一样轻浮不实。为何孔子却有志向,想要渡海乘木筏远行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城隅奇树的复苏与达官显贵的威风,以及孔子的高远志向,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批评和对孔子理想主义的向往。诗中“东风旦夕至,枝条竞芬敷”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希望,而“达官驾高马,万夫行避途”则讽刺了权贵的嚣张与民众的无奈。最后以孔子的志向作结,暗示了作者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