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道中

宝应人家何太苦,今年寇盗两相侵。 远村近郭青烟尽,剩水残山白昼阴。 枕藉横尸犹露骨,舟行举目独伤心。 募兵累岁空糜费,可惜军储百万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宝应:地名,今江苏省宝应县。
  • 寇盗:指盗贼或敌军。
  • 青烟尽:形容战乱后村庄荒凉,炊烟断绝。
  • 剩水残山:形容战乱后景象凄凉,山河破碎。
  • 白昼阴:形容白天也显得阴沉,暗指战乱带来的阴霾。
  • 枕藉: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
  • 横尸:横躺的尸体。
  • 露骨:尸体未被掩埋,暴露在外。
  • 举目:抬头看。
  • 伤心:感到悲伤。
  • 募兵:招募士兵。
  • 累岁:多年。
  • 糜费:浪费。
  • 军储:军队的储备物资。
  • 百万金:形容数量巨大。

翻译

宝应的居民为何如此悲惨,今年遭受了两次盗贼的侵袭。 远处的村庄和近郊的城郭,炊烟都已断绝,只剩下残破的山河,白天也显得阴沉。 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甚至暴露在外,我乘舟经过,抬头所见,只有无尽的悲伤。 多年招募士兵,却徒劳无功,浪费了大量的军费,可惜了那些价值百万金的军备物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宝应地区遭受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通过“青烟尽”、“剩水残山”等意象,生动地传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枕藉横尸犹露骨”一句,更是以直观的画面,展现了战后的惨状。结尾对募兵的无效和军费的浪费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反映了诗人对当时军事和政治状况的批评。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是对战乱时代的有力控诉。

黄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号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历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以言官论,出为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论罢归。倭寇陷莆田,被俘,历五月乃得归。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