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带川兵宪延绥

朔方累岁羽书频,边帅何人净虏尘。 战骨沙场迷白草,征夫塞夜照朱燐。 文儒自许兼三略,铁骑真能挽六钧。 扫荡氛祲云日好,陇头杨柳不胜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方:古代指北方边远地区。
  • 累年:连年。
  • 羽书: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插有鸟羽表示迅速。
  • 边帅:边疆的军事统帅。
  • 净虏尘:彻底清除敌人的踪迹。
  • 战骨:战死者的尸骨。
  • 沙场:战场。
  • 白草:枯萎的草。
  • 征夫:出征的士兵。
  • 塞夜:边塞的夜晚。
  • 朱燐:红色的磷火,常在夜间出现,古人认为是鬼火。
  • 文儒:文人学者。
  • 三略:古代兵书《三略》,这里指军事策略。
  • 铁骑:装备精良的骑兵。
  • 六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六钧即一百八十斤,这里指强大的力量。
  • 氛祲:不祥的气氛或预兆。
  • 陇头:陇山之巅,泛指西北边疆。
  • 不胜春:无法承受春天的美好,形容春天的景色极为美丽。

翻译

北方边疆连年战事频繁,紧急军情不断。边疆的统帅们,又有谁能彻底清除敌人的踪迹呢?战死者的尸骨遍布战场,枯萎的草丛中隐约可见。出征的士兵在边塞的夜晚,红色的磷火照亮了他们的身影。文人学者自认为精通军事策略,而装备精良的骑兵则能驾驭强大的力量。扫除一切不祥的气氛,云开日现,陇山之巅的杨柳,在春天的美景中显得格外动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边疆的战事景象,通过对“朔方累年羽书频”、“战骨沙场迷白草”等句的刻画,生动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艰辛。诗中“文儒自许兼三略,铁骑真能挽六钧”体现了文人将领的自信和骑兵的勇猛,而结尾的“扫荡氛祲云日好,陇头杨柳不胜春”则寄托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黄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号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历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以言官论,出为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论罢归。倭寇陷莆田,被俘,历五月乃得归。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