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伏波庙

· 黄佐
高滩危石锁崔嵬,长夏风烟午未开。 南海楼船从此去,中原冠冕至今来。 武陵一曲风尘静,铜柱双标日月回。 千载伏波祠宇在,汉朝何事有云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横州:地名,今广西横县。
  • 伏波庙:纪念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的庙宇。
  •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长夏:漫长的夏季。
  • 楼船:古代大型战船。
  • 冠冕:古代官员的帽子,代指官员。
  •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 铜柱:古代边疆的标志,这里指马援所立的铜柱。
  • 双标:指两根铜柱。
  • 云台:东汉时期洛阳宫中的一座高台,后用来指代朝廷。

翻译

高耸的危石和险滩锁住了崔嵬的山势,漫长的夏日里,风烟在午时还未散开。南海的楼船从这里启航,中原的官员至今仍络绎不绝地来到此地。一曲武陵的乐声平息了战乱的风尘,两根铜柱象征着日月的回环。千年之后,伏波将军的祠宇依旧屹立,不禁让人疑惑,汉朝为何还需要云台这样的朝堂。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横州伏波庙的雄伟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深远和英雄的不朽。诗中,“南海楼船从此去,中原冠冕至今来”一句,既表达了马援将军的功绩,也反映了后人对他的敬仰。结尾的“汉朝何事有云台”则带有讽刺意味,暗示了真正的英雄不需要朝廷的认可,他们的功绩和精神自然会流传千古。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