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辽事有感

惨惨黄尘白日昏,铁衣掩泪出关门。 枯燐未断清闺梦,残垒重招紫塞魂。 输挽海滨那可问,驿骚闾井不堪论。 徒倾左藏年年匮,阅实空嗟尺籍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惨惨:忧闷,忧愁。(读音:cǎn cǎn)
  • 黄尘:扬起的尘土。
  • 白日昏:白天变得昏暗。
  • 铁衣:铠甲,借指战士。
  • 掩泪:捂住眼睛,忍住泪水。
  • 关门:指边关的城门。
  • 枯燐:人骨焚后的磷火,借指死者。 (读音:kū lín)
  • 清闺梦:在家中妻子的梦境。
  • 残垒:战争留下的残破堡垒。
  • 紫塞:北方边塞。(读音:zǐ sài)
  • 输挽:运送物资。
  • 海滨:沿海地区。
  • 那可问:哪里还能过问。
  • 驿骚:指驿站受到骚扰。
  • 闾井:居民聚居处,这里指民间。 (读音:lǘ jǐng)
  • 不堪论:不能说,难以言说。
  • 徒倾:白白地耗费。
  • 左藏:古代国库之一,用以储存钱帛。(读音:zuǒ cáng)
  • :缺乏,空虚。
  • 阅实:检阅核实。
  • 尺籍:军籍。

翻译

忧愁的气氛中黄色的尘土飞扬,白日也变得昏暗,战士们穿着铠甲忍住泪水走出关门。死去的人骨焚后的磷火未灭,家中妻子的梦还未断,残破的堡垒又重新唤起了边塞战士的英魂。沿海地区运送物资的情况哪里还能过问,驿站受到骚扰,民间的情况更是难以言说。白白地耗费着国库的财物,年年空虚匮乏,检阅核实后,只能慨叹军籍还在而实际情况却不堪设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辽东战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的首联通过“惨惨黄尘白日昏”的景象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铁衣掩泪出关门”则表现了战士们的悲愤和无奈。颔联中“枯燐未断清闺梦,残垒重招紫塞魂”,将战死之人的磷火与家中妻子的梦境以及边塞的英魂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生活的破坏。颈联“输挽海滨那可问,驿骚闾井不堪论”,揭示了战争对后勤运输和民间生活的严重影响,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尾联“徒倾左藏年年匮,阅实空嗟尺籍存”,指出了战争对国家财政的巨大消耗,以及军籍虽在,但军队实际战斗力却令人担忧的现实。整首诗以沉重的笔触,反映了战争的恶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韩日缵

明广东博罗人,字绪仲。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检讨。累迁至礼部尚书。时宦官用权,人皆畏其凶焰,独日缵坦然处之。后充经筵讲官,得熹宗称善。卒谥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