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

和戎本自非长策,况复绐和计转疏。 兽锦金缯图孟浪,紫泥丹券事空虚。 乘槎已断葡萄种,奉节谁传雁帛书。 越峤燕云频怅望,将军何以慰踌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和戎:指与外族媾和修好。
  • 绐(dài):欺骗,欺诈。
  • 孟浪:鲁莽,轻率。
  • 紫泥丹券: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信物,这里指朝廷的承诺。
  • 乘槎(chá):指登天遨游,这里喻指期望达到的目标。
  • 越峤(qiáo):指越地的山,峤,尖而高的山。
  • 燕云:泛指华北地区。

翻译

与外族求和本来就不是长久的策略,何况用欺骗的方式去求和,这种计策更是行不通。用华丽的丝织品和贵重的财物去求和是轻率的行为,朝廷给予的承诺最终也会落空。期望达到的和外族友好相处的目标已经破灭,那奉节的使者又能将传达友好的书信传给谁呢?常常遥望越地的山和华北地区,心中充满惆怅,将军又能用什么来慰藉自己内心的踌躇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批判和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诗的开头就指出和戎并非良策,而且欺骗式的和戎之计更是不可取。接着描述了用财物求和的鲁莽行为以及朝廷承诺的空虚。然后通过“乘槎已断”和“奉节谁传”表达了对和戎失败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两句通过描写对越地和华北地区的遥望,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将军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和人们的不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沉,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