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王如水观察

礼罗温石集群才,阁似平津倚汉开。 再刖自怜和氏璧,七年谁识豫章材。 幸依牛斗占灵气,愿藉鸾皇作令媒。 清宴几时容授简,雪篇吾欲和新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礼罗:以礼招贤。
  • 温石:比喻招揽人才的优厚待遇。
  • 群才:众多的有才能的人。
  • :这里指官署。
  • 平津:指汉代公孙弘,他曾为丞相,封平津侯。这里借指王如水观察的地位和才能。
  • 倚汉开:依靠帝王而设立(表示受到帝王的重视)。
  • 再刖(yuè):战国时卞和献璞玉,楚王不识,以为石,先后砍去他的双足。后楚文王使人剖璞,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这里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 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玉工说是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断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玉工仍说是石头,武王又砍断卞和的右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 七年:豫章木生长七年才能被发现是良材。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谚曰:‘长松落落,卉木蒙蒙。山林之畏隹(wēi zhuī),大木为杗(máng),细木为桷(jué),欂栌(bó lú)、侏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xiē),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后以“豫章”比喻大材。
  • 豫章材:优质的木材,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 牛斗:指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古人认为地上的区域和天上的星宿相对应,越地对应牛、斗星宿分野。这里借以表示希望凭借越地的灵气得到赏识。
  • 灵气: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 愿藉:希望凭借。
  • 鸾皇:鸾鸟与凤凰,这里比喻贤臣。
  • 令媒:好的媒人,这里指引荐的人。
  • 清宴:清雅的宴会。
  • 授简:给予纸笔,指奉命吟诗作赋。
  • 雪篇:优美的诗篇。
  • 新裁:新的作品。

翻译

以优厚的待遇招揽众多的有才能的人,官署如同公孙弘的平津阁依靠帝王重视而设立。 我如同两次被砍足的卞和,怀才不遇,谁能像发现豫章良材那样在七年后才识得我的才能呢。 希望依靠越地的牛斗星宿带来的灵气,也希望能凭借鸾鸟与凤凰般的贤臣作为我的引荐人。 不知何时能在清雅的宴会上得到奉命吟诗的机会,我渴望能和您的新作相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呈给王如水观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愿望。诗的首联通过“礼罗温石集群才,阁似平津倚汉开”,描绘了王如水观察能够招揽人才,其官署受到重视,为下文自己的诉求做铺垫。颔联“再刖自怜和氏璧,七年谁识豫章材”,诗人用和氏璧和豫章材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幸依牛斗占灵气,愿藉鸾皇作令媒”,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借助越地的灵气和贤臣的引荐,能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尾联“清宴几时容授简,雪篇吾欲和新裁”,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希望能在宴会上奉命作诗,与王如水观察的新作相和的愿望。整首诗用典恰当,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渴望和对自己才华的坚定信念。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