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署国学

· 钟芳
浙中造士厚予颜,太学尤惭造士艰。 才短范模资六馆,日长鼓铎肃三班。 为山数仞成于篑,藏器周身臭若兰。 昼漏声沉弦诵静,凭轩小坐碧筠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造士:造就人才。
  • :面容,这里可理解为声誉、名声。(“颜”在这里读作“yán”)
  •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 范模:规范,楷模。
  • :凭借,依靠。
  • 六馆:国子监之别称。
  • 鼓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大铃和大铎,也可指教育的活动。
  • :严肃,整肃。
  • 三班:这里指的是国学中的不同班级或学生群体。
  • (kuì):盛土的竹筐。
  • 藏器:比喻怀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气味,这里指德行的美好如兰之香。(“臭”在这里读作“xiù”)
  • 昼漏:古代计时的漏壶,白天的时刻通过漏壶表示。

翻译

在浙中培养人才使我的声誉得以提升,然而在太学培养人才的艰难更让我感到惭愧。我才学浅薄,只能依据国子监的规范模式来教导学生,日复一日,以严肃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来整肃各个班级。堆积几仞高的山也是从一筐筐土开始的,身怀才德且深藏不露的人,其美好德行如兰香一般。白天的漏壶声沉寂,读书声也安静下来,我在小轩中静坐,身旁是碧绿的竹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担任国学官职时的所感所想。首联表达了作者对在浙中育才有所成果的欣慰,同时也对太学育才的艰难有深刻的认识,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颔联描述了他依靠国子监的规范进行教学,以及严谨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颈联以“为山数仞成于篑”比喻育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藏器周身臭若兰”则强调了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的重要性。尾联通过描绘白天课堂结束后的宁静场景,以及作者在小轩中静坐于碧竹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也反映了作者在教育工作中的片刻宁静与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育才的深刻理解。

钟芳

明广东崖州人,改籍琼山,字仲实。正德三年进士。嘉靖中累官至户部右侍郎。有《皇极经世图赞》、《续古今纪要》、《崖志略》、《钟筠溪家藏集》。 ► 6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