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赵征夷凯还京师

· 韩雍
桓桓将军赵征夷,人中豪杰军中师。 一朝拜命佩金印,提兵百万来边陲。 边陲蛮夷流毒久,保险为巢争死守。 将军奋甲独先登,百万雄兵谁敢后。 阵前号令雷风奔,日色昼暝天为昏。 马蹄溅乾荔江水,剑锋斫断藤山根。 兔窜狐奔弥百越,网罗处处无疏缺。 坐看群丑尽成灰,万里妖氛一时灭。 将军振旅归柳营,黄童白叟皆欢迎。 自言生长乱离久,不图便见时承平。 人言将军有神力,杀气棱棱厌群贼。 贼中遥望畏如神,狄青铜面何须饰。 藤山磨厓纪厥功,贼党不敢窥其中。 从兹两广正疆界,马援铜柱翻成空。 将军伟烈超今古,马援狄青何足数。 圣主才无南顾忧,锡封定见分茅土。 赞军台老不知兵,却喜心同见功成。 题诗送君凯还去,天涯万里难为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桓桓(huán huán):威武的样子。
  • 边陲(biān chuí):边疆。
  • 流毒:散布有害的影响。
  • 保险为巢:凭借险要地势构建巢穴(此处指敌军据守险地)。
  • 奋甲:奋勇披上铠甲。
  • 雷风奔:形容号令声如雷风般迅速。
  • 昼暝(zhòu míng):白昼昏暗。
  • 荔江:河流名。
  • (zhuó):砍。
  • 百越:古代越族部落的总称,这里泛指南方地区。
  • 振旅:整顿军队。
  • 柳营:指军营。
  • 棱棱(léng léng):威严的样子。
  • :压制,使驯服。
  • 狄青:北宋名将,善骑射,屡立战功。
  • 磨厓(mó yá):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
  • (jué):其,他的。

翻译

威武的将军赵征夷,是人群中的豪杰,军队中的师表。有一天接受任命佩上金印,率领百万雄兵来到边陲。

边陲的蛮夷为害已久,凭借险要地势据守拼死抵抗。将军奋勇率先登上城头,百万雄兵无人敢落后。

阵前的号令如雷风般迅速,阳光被遮住,白昼变得昏暗,天色仿佛也暗了下来。马蹄溅起荔江的江水,剑峰砍断了藤山的根基。

敌军像兔子和狐狸一样四处逃窜,遍布百越地区,但法网恢恢,没有一处疏漏。坐看这群丑恶之徒化为灰烬,万里的妖邪之气一下子被消灭。

将军整顿军队回到军营,老人和小孩都前来欢迎。他们自称生长在战乱流离之中很久了,没想到能这么快就见到太平盛世。

人们都说将军有神奇的力量,威严的杀气让群贼畏惧。贼寇在远处遥望就像敬畏神明一般,狄青那样的青铜面具又何须佩戴呢。

在藤山的山崖上刻下他的功绩,贼党不敢窥伺那里。从此两广地区划定了正确的疆界,马援的铜柱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将军的伟大功绩超越了古今,马援和狄青又怎能与之相比。圣明的君主从此不再有向南边忧虑的事情,一定会分封赏赐。

赞军台的老人不懂军事,却很高兴能一同见证功成。写首诗送您胜利还朝,在天涯万里之外,心中满是难舍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赵征夷将军的威武英姿和赫赫战功。诗中通过对赵征夷将军出征边陲、奋勇杀敌、平定蛮夷、凯旋而归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卓越军事才能。

开头用“桓桓将军”形容赵征夷的威武,强调他的豪杰气质和军事才能。接着描述他率领大军来到边陲,面对蛮夷的顽强抵抗,将军身先士卒,士兵们紧跟其后,展现出军队的高昂士气和强大战斗力。

诗中对战斗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如“阵前号令雷风奔,日色昼暝天为昏。马蹄溅乾荔江水,剑锋斫断藤山根”,通过对声音、光线、动作的描绘,营造出激烈紧张的战斗氛围。

随后描述了敌军的溃败和将军的胜利,表现出将军的战功卓著,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和平。诗中还将赵征夷将军与马援、狄青等历史名将相比较,突出了他的伟大功绩。

最后,诗中表达了人们对将军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和平的喜悦之情。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豪迈,充满了对将军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