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郑明府

平生未识郑公面,每日闻名几数遍。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 箭射垂杨百步遥,中原鞭弭递相骄。独捧金盘满盛血,十九人咸听我招。 招之亦何为,斯文久欲衰。宋人曾失足,元氏更崩驰。 我朝北地差能起,健力可以扛鼎吕。信阳和之势更扬,其后纵横有五子。 五子复云七,吾粤得其一。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 公实郑公本同邑,丰神意气如相袭。并开门户揖众宾,一苇独横不用楫。 余生于公恨稍晚,形虽未亲神往返。北地信阳亦一家,况是乡闾迩非远。 石鼓桐鱼相应鸣,幽兰杜若原同畹。今年夏月盛芙蓉,公之秀色正相同。 一步一眺将万里,一吟一饮尽千钟。人言公旧武缘令,武缘勾漏原连境。 葛令丹砂可驻颜,公复得之寿与等。予言公寿自丹砂,公文却复比云霞。 云霞何地不流映,似公异藻人同誇。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 余似蚊虻思负山,公如老骥犹任轭。寿酒一卮未致公,愿扬高韵随清风。 请公努力加餐饭,广述诗书迪后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擘(bò):分开;剖裂。
  • 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文中指武器。
  • 畹(wǎn):古代称三十亩地为畹。这里比喻美好的境地。

翻译

我平生从未见过郑公的面容,但每天都能多次听到他的名声。他手提巨大的斧子劈开山神,更是向着天门一箭射穿。 那箭能射到百步之外的垂杨树,在中原地带,武器交接,人们相互骄傲。他独自捧着装满血的金盘,十九个人都听他的召唤。 召唤他们又为了什么呢?文化礼仪已经很久都在衰落。宋朝人曾经有过失误,元朝更是崩溃离散。 我们北方地区勉强能够兴起,健壮的力量可以像举起鼎的吕望一样。信阳和这里的形势更加昂扬,在这之后还有纵横的五子。 五子又说有七个,我们广东得到了其中一个。近来看到了郑公,远方的人谈论着公实。 公实和郑公本来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气概相似。他们一起打开家门迎接众多宾客,像一根芦苇独自横在水面不用船桨。 我遗憾自己出生得比郑公晚一些,虽然身体上没有亲近,但精神上却常常往来。北方和信阳也是一家人,何况是乡里之间,距离并不遥远。 石鼓和桐鱼相应作响,幽兰和杜若原本都在美好的园地里。今年夏天荷花盛开,郑公的美好容貌正与此相同。 每走一步、每看一眼都仿佛能看到万里之遥,每吟一句、每喝一杯都仿佛能饮尽千杯酒。人们说郑公以前是武缘令,武缘和勾漏原本是相连的地方。 葛洪的丹砂可以让人保持容颜,郑公又得到了它,寿命也与之相等。我说郑公的寿命来自丹砂,而郑公的文章却又好比云霞。 云霞在什么地方不会映照呢?就像郑公这样奇异的文采,人们都一同夸赞。毕竟文化礼仪流传着深厚的脉络,脉络还没有坠落,仍然有着责任。 我就像蚊子想要背负大山,而郑公就像老骥仍然愿意负重拉车。一杯祝寿的酒还没有送给郑公,希望能发扬高雅的韵味随着清风。 请郑公努力多吃些饭,广泛地阐述诗书来启迪后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赠给郑明府的,诗中对郑公的才华、气概和品德进行了赞美。诗人通过描绘郑公的英勇形象,如“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展现了他的非凡气魄。同时,诗中也提到了文化礼仪的衰落以及对郑公能够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期望,如“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石鼓、桐鱼、幽兰、杜若、芙蓉等,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豪放,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郑公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