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楼
巨灵手擘丹崖欹,玉龙喷沫冰丝垂。
乘风散作千银枝,映日翻惊宝鉴披。
飞泉主人事幽赏,选胜禺阳共俛仰。
倚岩特作清音楼,日对雪花大于掌。
漱石何如洗耳高,朗吟端拟扬风骚。
竹炉鼎沸知茶熟,一啜诗情定转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擘(bò):分开;剖裂。
- 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 禺阳:山名,在今广东番禺县南。
- 漱石:“漱石枕流”的略称。旧时指隐居生活。
- 洗耳:表示厌闻污浊之声。传说尧欲招许由为九州长,许由不想听,便去颍水边洗耳。
翻译
巨大的神灵之手将红色的山崖劈开使它倾斜,玉龙喷吐着白沫,像冰丝一样垂落下来。 乘着风分散成为千枝银条,映照着阳光,让人惊奇地发现如同宝镜展开。 飞泉的主人喜爱幽静地观赏美景,在禺阳选择胜景一同俯仰天地。 倚靠着山岩特地建造了清音楼,每天对着比手掌还大的雪花。 像“漱石枕流”那样的隐居生活怎能比得上洗耳的高洁呢,高声吟咏正是打算发扬诗坛的风采。 竹炉中的水沸腾了就知道茶已煮好,喝上一口,诗兴之情必定会让诗笔转动起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音楼周围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在此处的幽赏之情。诗的前两句通过“巨灵手擘”“玉龙喷沫”等想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崖的雄伟和飞泉的壮观。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清音楼观赏到的雪景,以及在这里追求高雅的情趣,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如“银枝”“宝鉴”“雪花大于掌”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清音楼的美妙与独特。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和诗风骚韵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境界。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瑰丽,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