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教授考广西秋试事竣还韶

· 韩雍
发解三山压俊英,甲科虽屈有香名。 久持教铎贤才盛,累典文衡藻鉴明。 霜落漓江书舫下,花迎浈水菊杯倾。 儒官最乐休嗟叹,遭遇行看荷宠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发解(fā jiè):唐宋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指地方选送人才参加科举考试。
  • 俊英:才智杰出的人。
  • 甲科:科举考试录取分甲、乙两等,甲科指考试成绩优秀者。
  • 教铎(duó):指教育工作,教师的职位或教化的使命。
  • :掌管,主持。
  • 文衡:指评定文章的权威,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 藻鉴:品评和鉴别(人才)。
  • 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
  • 书舫(fǎng):装饰华丽的游船。
  • 浈(zhēn)水:在广东省境内。

翻译

从三山选送的人才压制了其他地方的杰出之士,虽然在甲科中成绩稍逊,但也有美好的名声。长久地担任教师使得培养出的贤才众多,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且有精准的品评人才的能力。秋霜落在漓江上的游船之下,在浈水之畔,鲜花迎接,菊花酒杯倾倒。作为儒官不要叹息,所面临的境遇将来定能得到恩宠和荣耀。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韩雍为送方教授去广西主持秋试之事结束后返回韶州而作。诗的首联赞扬了方教授选送的人才优秀,虽科举成绩并非顶尖,但名声依然美好。颔联强调了方教授作为教育者的功绩和作为科举考官的能力。颈联通过描绘漓江和浈水的景色,以及在那里的宴饮情景,增添了一种愉悦的氛围。尾联则对方教授进行安慰和鼓励,告诉他作为儒官不必嗟叹,未来会有更好的境遇和荣耀。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既表达了对方教授的肯定和祝福,也展现了对教育和人才选拔的重视。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