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李秀才过敝庐因言及诗法赋此长歌用答来意

· 谢榛
草堂细雨茶烟迟,远来客子爱吟诗。 一朝变化悟是主,悟到无形偏有为。 天设织机夺众巧,扶桑茧缫五色丝。 金茎甘露浮清气,半空吸彻了仙味。 但爽词人藜藿肠,汉家仙基竟入魏。 太白少陵两诗豪,探奇不尽登临费。 暗谷顿使魑魅藏,阴崖宁无神明卫。 苦心须求格调工,寄兴莫与凡流同。 峨眉峰头弄片月,羊肠路口追长风。 平顺却难险巇易,含毫垂首沈思中。 圣代无媒自萧散,杖挂百钱步可缓。 出门游眺欲忘归,天际好山青不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敝庐(bì lú):对自己家的谦称。
  • 茶烟迟:煮茶的烟雾缓缓升起。
  • 客子:旅居他乡的人,这里指李秀才。
  • 悟是主:领悟到作诗的关键。
  • 扶桑茧缫(sāo):用扶桑树上的蚕茧抽丝。
  • 金茎甘露:传说中神仙饮用的露水。
  • 藜藿(lí huò)肠:谓生活贫苦。藜藿,泛指野菜。
  • 险巇(xī):艰险崎岖。

翻译

在细雨中的草堂里,煮茶的烟雾缓缓升起,远方来的李秀才喜爱吟诗。有朝一日领悟到变化的关键在于自己,领悟到无形之中却又蕴含着有所作为。上天设置的织机夺得了众人的精巧,如同用扶桑树上的蚕茧抽丝织出五彩的丝线。那金茎上的甘露飘浮着清新的气息,在半空中吸一口仿佛就体会到了仙味。只是这能让诗人忘却生活的贫苦,可汉朝的基业最终还是落入了曹魏手中。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坛豪杰,探寻奇景却花费了无尽的登临之劳。黑暗的山谷顿时使鬼怪藏匿起来,阴暗的山崖难道没有神明守护吗?作诗需苦心追求格调的精巧,寄托兴致不要与凡俗之流相同。在峨眉峰头玩弄那片明月,在羊肠路口追逐那阵长风。写得平顺反而困难,写得艰险却容易,握着笔低下头在沉思之中。圣明的时代没有引荐之人,只能自己逍遥自在,拄着挂有百钱的拐杖,脚步可以放缓。出门游览眺望,想要忘记归去,天边那美好的青山连绵不断。

赏析

这首诗以草堂中的情景开篇,引出李秀才对诗法的探讨。诗中表达了对诗艺的追求,认为作诗要领悟到关键,要有独特的境界和格调,不能与凡俗之流相同。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元素,如汉朝基业的变迁,以及李白、杜甫的诗豪地位,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诗中还描述了一些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如黑暗山谷、阴暗山崖、峨眉峰头、羊肠路口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诗法的探讨,又有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富有内涵的作品。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