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口夜泊次俞宜黄韵因怀昔年计偕诸公

飞沙竟日少光辉,浪急风高月色微。 为忆含桃催物候,尚淹行李未春归。 吴歌独自弹长铗,楚制堪怜著短衣。 来往常经郑家口,当时同伴共来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郑家口:地名。
  • 计偕:指举人赴京会试。
  • (xié):一同。
  • 含桃:樱桃,因莺鸟所含食,故名含桃。这里借指春天的到来。
  • 催物候:催促季节的变化。
  • :滞留。
  • 行李:出行者的行装。
  • 吴歌:吴地的歌曲。
  • 长铗(jiá):长剑。
  • 楚制:指楚地的服饰。
  • 堪怜:可怜,值得怜悯。

翻译

整日飞沙使得天空缺少光辉,浪急风高月色也变得微弱。 因为想起樱桃催着季节变化,而我还滞留在外,未在春天归家。 我独自弹着吴地的歌曲,像冯谖般弹着长剑,身穿楚地短衣惹人怜悯。 来来往往常常经过郑家口,当年一同前来的同伴现在已经很少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郑家口夜泊时的情景和感受。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飞沙、急浪、高风、微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接下来,诗人借含桃催物候,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感知以及自己仍羁旅在外未能归家的无奈。“吴歌独自弹长铗,楚制堪怜著短衣”这两句,用冯谖弹铗和楚制短衣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不得志。最后两句则通过对经常经过郑家口这一地点的描述,以及同伴稀少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在羁旅中的复杂心境。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