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癸夘九月也

形胜杭州天下先,曾持宪节共群贤。 江分吴越连沧海,云拥金衢入楚天。 文献彬彬三道议,忠邪历历万人传。 他年青史谁收拾,莫使浮名负简编。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胜”读音:shèng)
  • 宪节:廉访使、巡按等风宪官所持的符节。
  • 吴越:是指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地域,在这里泛指江浙地区。
  • 金衢:指的是金华和衢州,这里代指浙江一带。
  • 楚天:古代楚国在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天在这里指代南方的天空。
  • 文献:这里指典籍与贤才。
  • 彬彬:文采和质地兼备的样子,这里形容人才济济。
  • 三道议:关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讨论和建议。
  • 忠邪:忠臣和奸臣。
  • 简编:书籍,这里指历史记载。

翻译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在天下处于领先地位,我曾拿着宪节与众多贤能之人共同在这里。江水将江浙地区分开,连着广阔的大海,云彩簇拥着金华和衢州,升入南方的天空。典籍丰富,贤才众多,各种讨论建议纷至沓来,忠臣和奸臣的事迹,被万人传颂。将来的历史由谁来整理记载呢?不要让虚名辜负了历史的记录。

赏析

这首诗首先夸赞了杭州的形胜之美,以及诗人曾在该地与群贤共事的经历。接着描绘了杭州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氛围,展现了其地域的重要性和文化的繁荣。诗中提到的“文献彬彬三道议”,体现了当时人才济济,思想交流活跃的景象;“忠邪历历万人传”则反映了人们对忠臣和奸臣的鲜明态度。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希望历史能够真实地记录下一切,不要让虚名被载入史册,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真实的追求。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既有对地方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思考。

韩邦奇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节,号苑洛。正德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以上疏论时政忤旨,谪平阳通判。迁浙江按察佥事。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诬陷,斥为民。嘉靖初,起复为山东参议。后屡起屡罢,终以南兵部尚书致仕。邦奇性刚直,治政严肃,自奉节俭。一生好学不倦,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学启蒙意见》、《禹贡详略》、《苑洛志乐》、《洪范图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