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博罗赖县丞致仕归
忆昔孤台月,尝照好怀开。
逖哉廿馀载,邂逅罗山偎。
村宁厖吠寂,鞭阁坐苔莓。
高隼临荆枳,戛戛鸣且飞。
有鸟惜毛羽,浩然怀东归。
桑梓有馀乐,偃仰复奚为。
童叟卧攀辙,行矣不可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逖(tì):远。
-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
- 厖(máng):杂色的狗。
- 隼(sǔn):一种凶猛的鸟。
- 戛戛(jiá jiá):形容鸟鸣声。
- 桑梓(sāng zǐ):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用以借指故乡。
- 偃仰(yǎn yǎng):安居,游乐。
翻译
回忆往昔在孤台上的月光,曾照着我开阔的心怀。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在罗山意外地相遇。村庄宁静,狗叫声也消失了,官署鞭子搁置一旁,座位上长满了苔藓。高空中的隼鸟飞到荆棘丛上,发出戛戛的鸣叫声且飞了起来。有一种鸟爱惜自己的羽毛,心怀浩然之气想要向东归去。故乡有足够的快乐,在这里安居游乐又有什么必要呢。儿童和老人躺着攀住车辙,走啊,这是不可违背的。
赏析
这首诗以回忆开篇,通过描绘孤台月照的情景,引发对过去的怀想。随后描述了在罗山的所见所感,村庄的宁静、官署的冷清,都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氛围。诗中还写到了鸟的归巢,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去的渴望。最后提到童叟攀辙阻拦,却依然坚定离去的决心。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归乡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