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
春耕恒苦迟,夏旱乃独早。
青青田中稼,忽忽同秋草。
雨露久消歇,泉源亦枯槁。
天高多惊风,赤日行杲杲。
微生恒寡欲,衣食宜有道。
劳力冀所资,遘凶岂云好。
古人九年备,捐瘠得善保。
孰能澹无营,饮水以终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恒:常常,总是。(“恒”读音:héng)
- 忽忽:很快的样子。
- 消歇:消失,止歇。
- 泉源:水源。
- 枯槁:草木干枯,枯萎。(“槁”读音:gǎo)
- 杲杲(gǎo gǎo):形容太阳很明亮的样子。
- 遘(gòu):遭遇。
- 捐瘠:饥饿而死的人。
翻译
春天耕种常常苦于太晚,夏天干旱却偏偏来得很早。 青青的田中的庄稼,很快就如同秋天的枯草一般。 雨露已经很久没有降下了,水源也都干枯了。 天空很高,多有狂风,烈日当空,明亮耀眼。 微小的生命常常没有过多的欲望,衣食应该有合适的获取之道。 努力劳作希望能获得生活所需,遭遇灾祸哪里能说是好呢。 古人用九年时间来做准备,才使得那些因饥饿而瘦弱的人得以妥善保全。 谁能够做到没有过多的欲求,只饮清水而安享终老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耕时节面临的困境,如春耕开始得晚,夏天又早早遭遇干旱,导致庄稼枯萎,同时还提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多惊风、烈日高照等。诗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中强调了人们应该有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对物质的适度追求,同时也提到了古人的应对之策,以古鉴今,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
刘崧的其他作品
- 《 十二月十日晚同吟所郭光辈奉陪溪南隐君与其诸郎群从观舍傍蔬畦仍出山后临眺江上周览林麓追念旧游抚余羁怀益深感慕因赋五言近体六诗柬同游诸君亦以识嘉会也 》 —— [ 明 ] 刘崧
- 《 余归自南京与舍弟子彦相见于清江舟中别去承寄绝句六章依韵奉答 》 —— [ 明 ] 刘崧
- 《 湖上曲 》 —— [ 明 ] 刘崧
- 《 筠阳春述怀七首 》 —— [ 明 ] 刘崧
- 《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 》 —— [ 明 ] 刘崧
- 《 兵破江口途趋东原挈妻子入山道次相失复聚 》 —— [ 明 ] 刘崧
- 《 题平川雪霁图为张用可县丞赋 》 —— [ 明 ] 刘崧
- 《 过普觉寺访青原定上人不遇 》 —— [ 明 ] 刘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