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
春耕恒苦迟,夏旱乃独早。
青青田中稼,忽忽同秋草。
雨露久消歇,泉源亦枯槁。
天高多惊风,赤日行杲杲。
微生恒寡欲,衣食宜有道。
劳力冀所资,遘凶岂云好。
古人九年备,捐瘠得善保。
孰能澹无营,饮水以终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恒:常常,总是。(“恒”读音:héng)
- 忽忽:很快的样子。
- 消歇:消失,止歇。
- 泉源:水源。
- 枯槁:草木干枯,枯萎。(“槁”读音:gǎo)
- 杲杲(gǎo gǎo):形容太阳很明亮的样子。
- 遘(gòu):遭遇。
- 捐瘠:饥饿而死的人。
翻译
春天耕种常常苦于太晚,夏天干旱却偏偏来得很早。 青青的田中的庄稼,很快就如同秋天的枯草一般。 雨露已经很久没有降下了,水源也都干枯了。 天空很高,多有狂风,烈日当空,明亮耀眼。 微小的生命常常没有过多的欲望,衣食应该有合适的获取之道。 努力劳作希望能获得生活所需,遭遇灾祸哪里能说是好呢。 古人用九年时间来做准备,才使得那些因饥饿而瘦弱的人得以妥善保全。 谁能够做到没有过多的欲求,只饮清水而安享终老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耕时节面临的困境,如春耕开始得晚,夏天又早早遭遇干旱,导致庄稼枯萎,同时还提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多惊风、烈日高照等。诗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中强调了人们应该有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对物质的适度追求,同时也提到了古人的应对之策,以古鉴今,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