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徐太学

握手他乡各问年,敝裘羸马总萧然。 尊如北海宾长集,榻有南州士独贤。 去就此时难任性,升沈末路只由天。 汉朝故事须公等,诣阙书成合四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羸(léi):瘦弱。
  • 北海:指后汉孔融,他曾任北海相,好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常用“北海”代指好客之人。
  • 榻(tà):狭长而较矮的床,这里指徐太学对贤士的敬重,有“下榻”之意。
  • 南州士:泛指南方的贤士。
  • 升沈:同“升沉”,指地位的提升和下降。
  • 诣阙(yì què):指赴朝堂或赴京都。

翻译

在他乡与您握手相聚,各自询问着年龄,穿着破旧的皮裘,骑着瘦弱的马,总是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您如同北海孔融般好客,宾客常常聚集,您对待贤士如同陈蕃为徐孺子设下卧榻般敬重,在这南方您是独具贤德之人。此时的去留难以随自己的性子,地位的升降最终也只能听凭上天的安排。汉朝的那些旧事还需要您这样的人来书写,等到您的奏书在朝堂上呈交成功,理应会得到四次升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徐太学在他乡相遇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两人的境况,表达了一种身世飘零之感和对命运的无奈。首联通过“握手”“问年”“敝裘”“羸马”等词语,勾勒出两人在他乡的困顿和萧然。颔联以孔融和陈蕃的典故,赞扬了徐太学的好客和贤德,突显了他的人格魅力。颈联则表达了对人生去就和升沉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尾联提到汉朝的故事,暗示着希望徐太学能够像汉朝的贤士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得到应有的赏识和晋升,同时也表达了对徐太学的期望和祝福。整首诗情感真挚,用典恰当,既描绘了现实的困境,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