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行
注释
- 蜡(là):山岭的名称。
- 伊谁:表示疑问,相当于“谁”。
- 僻源:偏僻的源头。
- 井邑:城镇。
- 偏与豹狼生子孙:形容当地一些人的凶悍。
- 亘(gèn):延续不断。
- 獠兵(liáo bīng):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当地的一些叛乱分子。
- 傂(zhì):同“踬”,跌倒,这里指失败。
-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 廨宇(xiè yǔ):官舍。
- 蒲岭:山岭名。
- 嗟尔(jiē ěr):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 麇獐(jūn zhāng):指獐子,这里比喻村民的畏惧和警惕。
- 釜甑(fǔ zèng):古代炊具,这里泛指做饭的器具。
- 囷仓(qūn cāng):圆形的谷仓。
翻译
大蜡岭,小蜡岭,东南方向两岭相对,都是尖尖的山顶。千座山崖无人居住,野芭蕉一片翠绿,一条山涧沿着山石流淌,泉水冰冷。 是谁在这偏僻源头设置县治,城镇荒废,只剩下荒村。后来这里被划分归曲江县管辖,却有一些人像豹狼般凶悍的人在这里繁衍。 荒山连绵两百多里,六寨的叛乱分子连年兴起。韶州的号令在这里听不到,他们凭借势力欺凌他人,最终自取灭亡。 自从洪武初年设置官员以来,道路上旗帜飘扬,鼓乐喧天。在莲塘镇建立官署,父老们欢呼着前来观看。 过去养马就像养牛一样,在山谷中奔腾,显示出豪强的气势。如今却是买牛卖马,丢弃弓箭刀具,从事耕种。 今年我从英德过来,攀爬山岭,穿越沟壑,多么艰难啊。走到路的尽头,在蒲岭处才见到开阔的地方,但白天依然阴霾密布,不见阳光。 阴风吹过,鬼哭般的声音在荒古的道路上响起,啊,这些遗民真是获得了新生。男子不读书习字,女子也不养蚕织布。 他们穿着草衣蕉布,不分冬夏,头发蓬乱,双脚污垢,畏惧客人,就像獐子一样。每年储存的粮食够千户人吃饱,还剩下四百石作为官粮上交。 他们自己说宁愿老死在乡里,也不愿惹上官事,只要衣食充足就行。三个朝代以来,他们一起举行社祭,共同宰杀牲口,十户人家一起把庄稼收进同一个谷仓。 开垦荒地,焚烧草木,任意耕种,引水推动机械,舂捣稻谷。秋天的山岭上遍布榛子和栗子,冬天也有足够的储备。 月亮升起时赶牛劳作,太阳落山时收工,他们追求简单的生活满足本是天性,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动摇。 况且听说他们敬畏法律如同敬畏老虎,道路上不会丢失东西,家门也不用支柱支撑。每天清晨,鸡和猪像烟雾一样分散出去,粮食丰收,米粟的价格比土还便宜。 我喜爱他们的纯朴可亲,这里哪里有恶毒的妖神呢。从来仁义的教化能感化木石,应该用礼义开启他们的纯真质朴。 你没看见铜场那恶劣的溪流变成赤水,八月禾花开放时瘴烟升起。只说北方来的客人很少能活着回去,难道相信当地的人会长生不死吗? 我唱这首翁源行,听的人不要悲伤。大丈夫的正气能适应不同的水土,浅薄的风俗可以改变,浑浊的可以变得清澈。 那就骑着黄牛进山去吧,悠闲地与山民一起歌颂太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翁源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翁源的山水,如大蜡岭、小蜡岭等,展现了其荒凉的景象。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地曾经的混乱和不安,如獠兵的叛乱等,但随着洪武初年设官治理,情况逐渐好转。诗中还详细描写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自给自足,天性纯朴。诗人对翁源的人民表示了同情和喜爱,认为通过仁义教化可以改变当地的风俗,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