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报满六首

辞家悲宰木,劝驾藉朋游。 拜阙惭三仕,遭时诵四愁。 海邦仍抚字,桑土但绸缪。 报绩知无补,何因动冕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宰木:坟墓上的树木。此处指父亲去世。“宰”读作“zǎi”。
  • 劝驾:劝人任职或做某事。
  • 拜阙:向朝廷行拜礼,表示尊敬。
  • 三仕:多次出仕。
  • 四愁:张衡作《四愁诗》,借以抒发忧思。
  • 抚字: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 桑土:指桑树的根和皮可作药材,这里指民生之事。
  • 绸缪:情意殷切,这里指认真地处理民生事务。
  • 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此处借指帝王。

翻译

离开家乡,心中悲痛父亲已亡故,依靠朋友劝说才动身任职。向朝廷行拜礼,惭愧自己多次出仕,遇到时势,吟诵着抒发忧思的《四愁诗》。在海边的地区仍然要安抚体恤百姓,认真处理关乎民生之事。汇报政绩时知道自己的作为或许并无太大补益,又怎能有什么举动打动帝王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中开篇提到因父亲去世而悲伤,但在朋友劝说下决定出仕,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多次出仕的惭愧之情,以及对时势的忧思。在地方任职时,诗人强调了对百姓的安抚和对民生事务的认真处理,表现出他的责任感。最后,诗人感慨自己的政绩或许微不足道,难以引起帝王的关注,透露出一种对自己能力和作用的怀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处境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对民生和国家的关注。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